徐州上 隋彭城郡。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徐州總管府,管徐、邳、泗、鄫、沂、仁六州。 徐州領彭城、蕭、沛、豐、滕、符離、諸陽七縣。 貞觀元年,廢諸陽縣入符離。 二年,省鄫、邳二州,仍以譙州來屬。 七年,以沂州屬海州都督。 八年,廢仁州入譙州。 其徐州都督,管徐、泗、譙三州。 十七年,罷都督府。 以廢譙州之蘄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徐州為彭城郡。 乾元元年,復為徐州。 舊領縣六,戶八千一百六十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三十七。 天寶領縣七,戶六萬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萬八千六百七十六。 在京師東二千六百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五十七里。 彭城 漢彭城郡治也 蕭 漢縣。 隋為龍城縣,尋改為蕭 豐 漢縣。 北齊置永昌郡,尋省為豐縣 沛 漢縣,隋廢。 武德復置 滕縣 古滕國,隋置縣 宿遷 晉宿預縣,元魏于縣置徐州。 州移彭城縣,隷泗州,寶應元年,以犯代宗諱,改「預」為「遷」,仍隷徐州 下邳 漢下邳郡。 元魏置東徐州,周改邳州,隋廢。 武德四年,復邳州,領下邳、郯、良城三縣。 貞觀元年,廢邳州,仍省郯、良城二縣,以下邳屬泗州。 元和中,復屬徐州。 宿州上 徐州之符離縣也。 元和四年正月敕,以徐州之符離置宿州,仍割徐州之蘄、泗州之虹。 九年,又割亳州之臨渙等三縣屬宿州。 大和三年,徐泗觀察使崔群奏罷宿州,四縣各歸本屬。 至七年敕,宜準元和四年正月敕,復置宿州于埇橋,在徐之南界汴水上,當舟車之要。 其舊割四縣,仍舊來躭。 州新置,元和已來,未計戶口。 符離 漢縣。 隋治朝解城。 貞觀元年,移治竹邑城。 元和四年正月,置宿州,仍為上州 虹 漢縣。 隋曰夏丘縣,武德四年,屬仁州。 其年,分置虹縣于古虹城,屬仁州。 六年,廢夏丘縣。 貞觀八年,廢仁州,以虹縣屬泗州,移治夏丘故城。 元和四年,割屬宿州 蘄 漢縣。 後魏加「城」,曰蘄城縣。 隋去「城」字,屬北譙州。 貞觀十七年,廢譙州,屬徐州。 舊治谷城,顯慶元年,移于今所。 元和四年,割屬宿州也 臨渙 隋舊。 屬譙州。 州廢,隷亳州。 大和元年,割屬宿州。 沂州中 漢東海郡之琅邪縣。 武德四年,平徐圓朗,置沂州,領費、臨沂、顓臾三縣。 又置蘭山、臨沐、昌樂三縣。 六年,省蘭山、臨沐、昌樂三縣入臨沂。 貞觀元年,省顓臾入費縣。 其年,省鄫州,以承縣來屬。 八年,又省莒州,以新泰、沂水二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琅邪郡。 乾元元年,復為沂州。 舊領縣五,戶四千六百五十二,口二萬三千九百。 天寶,戶三萬三千五百一十,口十九萬五千七百三十七。 在京師東二千二百五十四里,至東都一千四百三十里。 臨沂 漢縣,州所治。 後魏置郯郡,又改為北徐州,並在此縣。 後周置沂州 承 漢縣,隋蘭陵縣。 武德四年,置鄫州,以蘭陵隷之,仍改為承縣,別置蘭陵、鄫城二縣,屬鄫州。 貞觀元年,鄫州與二縣俱廢,以承縣來屬沂州。 費 漢縣。 春秋時費國。 新泰 漢東新泰縣,晉去「東」字。 武德五年,屬莒州。 貞觀八年,莒州廢,縣屬沂州。 沂水 漢東莞縣。 隋改為東安縣,尋改為沂水。 武德五年,于縣置莒州,領沂水、新泰、莒三縣。 貞觀八年,省莒州,縣屬密州,沂水、新泰屬沂州。 密州中 隋高密郡。 武德五年,改為密州,領諸城、安丘、高密三縣。 貞觀八年,省莒州,以莒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高密郡。 乾元元年,復為密州。 舊領縣四,戶三千五百八十,口二萬八千五百九十三。 天寶,戶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二,口十四萬六千五百二十四。 在京師東南二千五百三十里,至東都東一千八百六十九里。 諸城 州所治,本漢東武縣城也。 隋移入廢高密郡城,因改為諸城 輔唐 漢安丘縣,屬北海郡。 乾元二年,刺史殷仲卿奏請治于故昌安城,因改為輔唐 高密、漢縣。 隋末大亂,廢之。 武德三年,于義城堡置高密縣。 六年,並高密、膠西兩縣,移就故夷安城。 城,舊高密縣也。 仍廢膠西縣 莒 漢縣,屬東海郡。 武德五年,于縣置莒州。 州廢,以縣屬密州。 齊州上 漢濟南郡,隋為齊郡。 武德元年,改為齊州,領歷城、山茌、祝阿、源陽、臨邑五縣。 二年,置總管府,管齊、鄒、東泰、譚、淄、濟六州。 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及譚州,省源陽縣。 又以廢譚州之平陵、臨濟、亭山、章丘四縣來屬。 七年,又置都督府,管齊、青、淄、萊、密五州。 天寶元年,改為臨淄郡。 五載,為濟南郡。 乾元元年,復為齊州。 舊領縣八,戶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三,口六萬一千七百七十一。 天寶,戶六萬二千四百八十五,口三十六萬五千九百七十二。 在京師東北二千六十九里,至東都東北一千二百四十四里。 今管縣六,並三縣也。 歷城 漢縣,屬濟南郡。 舊志有平陵縣。 貞觀十七年,齊王祐起兵,平陵人不從順,遂改為全節。 元和十年正月,以戶口凋殘,並全節入歷城縣 章丘 漢陽丘縣。 隋為章丘。 武德二年,于平陵縣置譚州,領平陵、亭山、章丘、營城四縣。 八年,廢營城入平陵,又以廢鄒州之臨濟來屬。 貞觀元年,廢譚州為平陵縣,屬齊州,章丘亦來屬 亭山 隋縣。 元和十五年,以戶口凋殘,併入章丘縣,因廢亭山 臨邑 漢縣。 武德元年,屬譚州。 州廢來屬 長清 隋置,屬濟州。 貞觀十七年,屬齊州。 舊志有豐齊縣,古山茌邑也。 天寶元年改為豐齊。 元和十五年,以戶口凋殘,併入長清縣 禹城 漢祝阿縣。 天寶元年,以為禹城,以縣西有禹息故城 臨濟 漢之菅縣。 隋為朝陽縣,尋改為臨濟縣。 武德元年,于縣置鄒州,領臨濟、蒲台、高苑、長山、鄒平五縣。 八年,廢鄒州,縣屬譚州。 州廢,屬齊州。 青州上 隋北海郡。 武德四年,置青州總管府,管青、濰、登、牟、莒、密、萊、乘八州。 青州領益都、臨朐、臨淄、般陽、樂安、時水、安平等七縣。 八年,省乘、濰、牟、登四州,以廢濰州之北海,廢乘州之千乘、壽光、博昌來屬,省般陽、樂安、時水、安平四縣。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 天寶元年,改青州為北海郡。 乾元元年,復為青州。 舊領縣七,戶一萬六百五十八,口五萬六千三百一十七。 天寶,戶七萬三千一百四十八,口四十萬二千七百四。 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里。 第2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