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 隋舊。 武德四年,于此置瀋州,領項城、潁東、鮦陽、南頓、溵水五縣。 貞觀元年,廢瀋州,以縣屬陳州 溵水 漢汝陽縣。 改為溵水。 建中二年,隷溵州。 興元元年,廢溵州,縣隷陳州 南頓 隋縣。 武德六年,省入項城。 證聖元年,割項城置光武縣,以縣有光武廟故也。 景雲元年,改為南頓,復古名也 西華 漢縣。 武德元年,改為箕城縣。 貞觀元年,省入宛丘。 長壽元年,割宛丘置武城縣,以縣本楚武王所築故也。 神龍元年,復為箕城。 景雲元年,改為西華,復古名也。 亳州望 隋譙郡。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為亳州,領譙、城父、谷陽、鹿邑、酇五縣。 五年,置總管府,管譙、亳、宋、北荊、潁、沈六州。 七年,改為都督府。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亳州不改。 十七年,廢譙州,以臨渙、永城、山桑三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譙郡。 乾元元年,復為亳州也。 舊領縣八,戶五千七百九十,口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七。 天寶,戶八萬八千九百六十,口六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一。 至京師一千七百里,至東都八百九十八里。 譙 郭下。 貞觀十七年,自古譙城移入州城置 酇 漢縣。 隋屬沛郡。 武德四年,改屬亳州。 開元二十六年,移于汴城垣陽驛置 城父 隋舊 鹿邑 隋舊 真源 漢苦縣。 隋為谷陽。 乾封元年,改為真源。 載初元年,改為仙源。 神龍元年,復為真源。 有老子祠 臨渙 隋置譙州,領縣四。 貞觀十七年省,以臨渙、永城、山桑屬亳州,蘄縣屬徐州。 縣本治銍城,十七年移治所于廢譙州。 元和九年,割屬宿州 永城 隋縣,屬譙州。 貞觀十七年廢,屬亳州。 舊治于馬浦城東北三里。 武德五年,移置於馬浦城 蒙城 隋山桑縣,屬譙州。 州廢,隷亳州。 天寶元年,改為蒙城。 潁州中 漢汝南郡。 隋為汝陰郡。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于汝陰縣西北十里置信州,領汝陰、清丘、永安、高唐、永東等六縣。 六年,改為潁州,移于今治,省高唐、永樂、永安三縣。 貞觀元年,省清丘縣。 八年,又以廢渦州之下蔡縣來NP。 天寶元年,改為汝陰郡。 乾元元年,復為潁州。 長慶二年,以潁州隷滑鄭節度使。 舊領縣三,戶二千九百五,口一萬四千一百八十五。 天寶領縣四,戶三萬七百七,口二十萬二千八百九十。 至京師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東都九百六十里。 汝陰 郭下。 漢縣 潁上 隋置治所于古鄭城。 武德四年,移于今治 下蔡 隋舊。 武德四年,于縣置渦州,下蔡隷之。 八年,州廢,縣屬潁州也 沈丘 古曰寢丘,至隋不改。 神龍二年,改為沈丘。 宋州望 隋之梁郡。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宋州,領宋城、寧陵、柘城、谷熟、下邑、碭山、虞城七縣。 其年,以虞城屬東虞州。 五年,廢東虞州,仍以虞城來屬。 貞觀元年,廢杞州,以襄邑縣來屬,仍省柘城縣。 十七年,以廢戴州之單父、楚丘來屬。 永淳元年,又置柘城縣。 天寶元年,改宋州為睢陽郡。 乾元元年,復為宋州。 舊領縣七,戶一萬一千三百三,口六萬一千七百二十。 天寶領縣十,戶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 去京師一千五百四十里,至東都七百八十里。 宋城 郭下。 治古睢陽城。 漢睢陽縣,隋改為宋城 襄邑 隋置。 武德二年,屬杞州。 貞觀元年,屬宋州 寧陵 漢縣,久廢。 隋特置。 貞觀元年,並柘城縣入 虞城 隋分下邑縣置。 武德四年,屬宋州。 其年,于縣置東虞州。 五年,州廢,縣屬宋州。 碭山 舊安陽縣,隋改為碭山,屬宋州 下邑 漢縣 谷熟 漢縣。 武德二年,于縣置南谷州。 四年,州廢,縣屬宋州 單父 古邑。 隋于縣置戴州,大業廢。 武德五年,復置戴州。 貞觀十七年,戴州廢,縣屬宋州 楚丘 治古巳氏城,屬戴州。 貞觀十七年,屬宋州 柘城 秦縣,久廢。 隋復置。 貞觀初廢。 永淳元年,析谷熟、寧陵復置。 曹州上 隋濟陰郡。 武德四年,改為曹州,領濟陰、定陶、冤句、離狐、乘氏,並置蒙澤、普陽等七縣。 其年,省普陽縣。 五年,以廢梁州之考城來屬。 貞觀元年,省定陶、蒙澤二縣入濟陰。 十七年,以廢載州之成武來屬。 天寶元年,改曹州為濟陰郡。 乾元元年,復為曹州。 舊領縣五,戶九千二百四十四,口五萬四千九百八十一。 天寶領縣六,戶十萬三百五十二,口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四十八。 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三里,至東都東北六百五十七里。 濟陰 郭下。 隋縣 考城 隋舊。 武德四年,于縣置梁州,領考城縣。 五年,州廢,以縣屬曹州 冤句 漢縣。 武德四年,分縣西界置濟陽縣,屬杞州。 貞觀元年,廢濟陽,併入冤句 乘氏 漢縣,春秋之重丘地也 南華 漢離狐縣,累代不改。 天寶元年,改為南華 成武 漢縣。 隋屬戴州。 州廢,屬曹州。 濮州上 隋東平郡之鄄城縣也。 武德四年,置濮州,領鄄城、廩城、雷澤、臨濮、昆吾、濮陽、永定、安丘、長城九縣。 五年,廢安丘、長城二縣。 八年,廢昆吾、永定、廩城三縣。 貞觀八年,割濟州之范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濮陽郡。 乾元元年,復為濮州。 舊領縣五,戶八千六百二十八,口四萬四千一百三十五。 天寶,戶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一,口四十萬六百四十八。 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七十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五里。 鄄城 古縣。 後漢于縣置兗州。 武德四年,分置永定縣。 八年,併入鄄城。 濮陽 隋舊。 武德四年,分置昆吾縣。 八年省,併入濮陽 范 漢縣。 武德二年,置范州,治昆吾城。 五年,州廢,縣屬濟州。 貞觀八年,改屬濮州。 雷澤 漢縣。 武德四年,分置廩城縣。 貞觀八年,省入雷澤 臨濮 武德四年,分雷澤置。 五年,省長城縣併入。 第2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