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玄宗親為制銘,置之於靈台以考星度。 其二十八宿及中外官與古經不同者,凡數十條。 又詔一行與梁令瓚及諸術士更造渾天儀,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 注水激輪 ,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 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 每天西轉一幣,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 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準。 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 皆于櫃中各施輪軸,鈎鍵交錯,關鎖相持。 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 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 無幾而銅鐵漸澀,不能自轉,遂收置於集賢院,不復行用。 今錄游儀制度及所測星度異同,開元十二年分遣使諸州所測日晷長短,李淳風、僧一行所定十二次分野,武德已來交蝕及五星祥變,著于篇。 黃道游儀規尺寸: 旋樞雙環:外一丈四尺六寸一分,豎八分,厚三分,直徑四尺五寸九分,即古所謂旋儀也。 南北斜兩極,上下循規各三十四度,兩面各畫周天度數。 一面加釘,並用銀飾,使東西運轉如渾天游儀。 中旋樞軸至兩極首內,孔徑大兩度半,長與旋環徑齊,並用古尺四分為度。 玉衡望筒:長四尺五寸八分,廣一寸二分,厚一寸,孔徑六分,古用玉飾之。 玉衡,衡施于軸中,旋運持正,用窺七曜及列星之闊狹,外方內圓,孔徑一度半,周日輪也。 陽經雙環:外一丈七尺三寸,內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廣四寸,厚四分,直徑五尺四寸四分,置於子午。 左右用八柱相固,兩面畫周天度數,一面加釘,並銀飾之。 半出地上,半入地下,雙間挾樞軸及玉衡望筒,旋環于中也。 陰緯單環:外內廣厚周徑,皆準陽經,與陽經相銜各半,內外俱齊。 面平上為天,以下為地,橫周陽環,謂之陰渾也。 面上為兩界,內外為周天百刻。 平上御製銘序及書,並金為字。 天頂單環:外一丈七尺三寸,豎廣八分,厚三分,直徑五尺四寸四分。 當中國人頂之上,東西當卯酉之中,稍南,使見日出入,令與陽經、陰緯相固,如殻之裹黃。 南去赤道三十六度,去黃道十二度,去北極五十五度,去南北平各九十一度強。 赤道單環:外一丈四尺五寸九分,橫八分,厚三分,直徑四尺九寸。 赤道者,當天之中,二十八宿之列位也。 其本,後魏解蘭所造也。 因著雙規,不能運動。 臣今所造者,上列周天星度,使轉運隨天,仍度穿一穴,隨穴退交,不有差謬。 即知古者秋分,日在角五度,今在軫十三度;冬至,日在牽牛初,今在斗十度。 擬隨差卻退,故置穴也。 傍在卯酉之南,上去天頂三十六度而橫置之。 黃道單環:外一丈五尺四寸一分,橫八分,厚四分,直徑四尺八寸四分。 日之所行,故名黃道。 古人知有其事,竟無其器,遂使太陽陟降,積歲有差。 月及五星,亦隨日度出入,規制不知準的,斟量為率,疏闊尤多。 臣今創置此環,置於赤道環內,仍開合使隨轉運,出入四十八度,而極畫兩方,東西列周天度數,南北列百刻,使見日知時,不有差謬。 上列三百六十策,與用卦相準,度穿一穴,與赤道相交。 白道月環:外一丈五尺一寸五分,橫度八分,厚三分,直徑四尺七寸六分。 月行有迂曲遲疾,與日行緩急相反。 古無其器,今創置於黃道環內,使就黃道為交合,出入六十度,以測每夜行度。 上畫周天度數,穿一穴,擬移交會,並用銅鐵為之。 李淳風《法象志》說有此日月兩環,在旋儀環上。 既用玉衡,不得遂於玉衡內別安一尺望筒。 運用既難,其器已澀。 游儀四柱,龍各高四尺七寸。 水槽、山各高一尺七寸五分。 槽長六尺九寸,高廣各四寸。 水池深一寸,廣一寸五分。 龍者能興雲雨,故以飾柱。 柱在四維,龍下有山雲,俱在水平槽上,並銅為之。 游儀初成,太史所測二十八宿等與《經》同異狀: 角二星,十二度;赤道黃道度與古同。 舊《經》去極九十一度,今則九十三度半。 《星經》云:「角去極九十一度,距星正當赤道,其黃道在赤道南,不經角中。 」今測角在赤道南二度半,黃道復經角中,即與天象符合。 亢四星,九度。 舊去極八十九度,今九十一度半。 氐四星,十六度。 舊去極九十四度,今九十八度。 房四星,五度。 舊去極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度半。 心三星,五度。 舊去極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一度。 尾九星,十八度。 舊去極一百二十度,一雲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 箕四星,十一度。 舊去極一百一十八度,今一百二十度。 南斗六星,二十六度。 舊去極一百一十六度,今一百一十九度。 牽牛六星,八度。 舊去極一百六度,今一百四度。 須女四星,十二度。 舊去極一百度,今一百一度。 虛二星,十度。 舊去極一百四度,今一百一度。 北星舊圖入虛宿,今測在須女九度。 危三星,十七度。 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九十七度。 北星舊圖入危宿,今測在虛六度半。 室二星,十六度。 舊去極八十五度,今八十三度。 東壁二星,九度。 舊去極八十六度,今八十四度。 第2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