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太常卿姜皎復與禮官上表曰:「臣聞敬宗尊祖,享德崇恩,必也正名,用光時憲,禮也。 伏見太廟中則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題雲『天后聖帝武氏』。 伏尋昔居寵秩,親承顧托,因攝大政,事乃從權。 神龍之初,已去帝號。 岑羲等不閒政體,復題帝名。 若又使帝號長存,恐非聖朝通典。 夫七廟者,高祖神堯皇帝之廟也。 父昭子穆,祖德宗功,非夫帝子天孫,乘乾出震者,不得升祔于斯矣。 但皇后祔廟,配食高宗,位號舊章,無宜稱帝。 今山陵日近,升祔非遙,請申陳告之儀,因除『聖帝』之字,直題雲『則天皇后武氏』。 」詔從之。 時既另造義宗廟,將作大匠韋湊上疏曰:「臣聞王者制體,是曰規模;規模之興,實資師古;師古之道,必也正名;惟名與實,固當相副。 其在宗廟,禮之大者,豈可失哉!禮,祖有功而宗有德。 祖宗之廟,百代不毀。 故殷太甲曰太宗,太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 周宗文王、武王。 漢則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 其後代有稱宗,皆以方制海內,德澤可宗,列于昭穆,期于不毀。 祖宗之義,不亦大乎!況孝敬皇帝位止東宮,未嘗南面,聖道誠冠于儲副,德教不被于寰瀛,立廟稱宗,恐非合體。 況別起寢廟,不入昭穆,稽諸祀典,何義稱宗?而廟號義宗,稱之萬代。 以臣庸識,竊謂不可。 望更令有司詳定,務合于禮。 」於是太常請以本謚「孝敬」為廟稱。 從之。 五年正月,玄宗將行幸東都,而太廟屋壞,乃奉七廟神主于太極殿。 玄宗素服避正殿,輟朝三日,親謁神主于太極殿,而後發幸東都。 乃敕有司修太廟。 明年,廟成,玄宗還京,行親祔之禮。 時有司撰儀注,以祔祭之日車駕發宮中,玄宗謂宋璟、蘇頲曰:「祭必先齋,所以齊心也。 據儀注,祭之日發大明宮,又以質明行事,縱使侵星而發,猶是移辰方到,質明之禮,其可及乎?又朕不宿齋宮,即安正殿,情所不敢。 宜于廟所設齋宮,五日赴行宮宿齋,六日質明行事,庶合于禮。 」璟等稱聖情深至,請即奉行。 詔有司改定儀注。 六日,玄宗自齋宮步詣太廟,入自東門,就立位。 樂奏九成,升自阼階,行祼獻之禮。 至睿宗室,俯伏鳴咽,侍臣莫不流涕。 有河南府人孫平子詣闕上言:「中宗孝和皇帝既承大統,不合遷于別廟。 」玄宗令宰相召平子與禮官對定可否,太常博士蘇獻等固執前議。 平子口辯,所引咸有經據,獻等不能屈。 時蘇頲知政事,以獻是其從祖之兄,頗黨助之,平子之議竟不得行。 平子論竟不已,遂謫平子為康州都城尉,仍差使領送至任,不許東西。 平子之任,尋卒。 時雖貶平子,議者深以其言為是。 至十年正月,下制曰:「朕聞王者乘時以設教,因事以制禮,沿革以從宜為本,取捨以適會為先。 故損益之道有殊,質文之用斯異。 且夫至德之謂孝,所以通乎神明;大事之謂祀,所以虔乎宗廟。 國家握紀命歷,重光累盛,四方由其繼明,七代可以觀德。 朕嗣守丕業,祗奉睿圖,聿懷昭事,罔不恤祀。 嘗覽古典,詢諸舊制,遠則夏、殷事異,近則漢、晉道殊,雖禮文之不一,固嚴敬之無二。 朕以為立愛自親始,教人睦也;立敬自長始,教人順也。 是知朕率于禮,緣於情,或教以道存,或禮從時變,將因宜以創製,豈沿古而限今。 況恩以降殺而疏,廟以遷毀而廢。 雖式瞻古訓,禮則不違;而永言孝思,情所未足。 享嘗則止,豈愛崇而禮備;有禱而祭,非德盛而流永。 其祧室宜列為正室,使親而不盡,遠而不禰,廟以貌存,宗猶尊立。 俾四時式薦,不間于毀主;百代靡遷,匪惟于始廟。 所謂變以合禮,動而得中,嚴配之典克崇,肅雍之美茲在。 又兄弟繼及,古有明文。 今中宗神主,猶居別處,詳求故實,當寧不安,移就正廟,用章大典。 仍創立九室,宜令所司擇日啟告移遷。 」 十一年春,玄宗還京師,下制曰:「崇建宗廟,禮之大者;聿追孝饗,德莫至焉。 今宗以立尊,親無遷序,永惟嚴配,致用蠲潔,棟宇式崇,祼奠斯授。 顧茲薄德,獲承禋祀,不躬不親,曷展誠敬?宜用八月十九日祗見九室。 」於是追尊宣皇帝為獻祖,複列于正室,光皇帝為懿祖,並還中宗神主于太廟。 及將親祔,會雨而止。 乃令所司行事。 其京師中宗舊廟,便毀拆之。 東都舊廟,始移孝敬神主祔焉。 其從善裡孝敬舊廟,亦令毀拆。 二十一年,玄宗又特令遷肅明皇后神主祔于睿宗之室,仍以舊儀坤廟為肅明觀。 大曆十四年十月,代宗神主將祔,禮儀使顏真卿以元皇帝代數已遠,準禮合祧,請遷于西夾室。 其奏議曰: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又《禮器》云: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又《伊尹》曰:「七代之廟,可以觀德。 」此經典之明證也。 七廟之外,則曰:「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故歷代儒者,制迭毀之禮,皆親盡宜毀。 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代之祖;高祖神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于唐,元本皆在不毀之典。 代祖元皇帝,地非開統,親在七廟之外。 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禮合祧遷。 或議者以祖宗之名,難於迭毀。 昔漢朝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前漢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 至後漢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 自光武已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 安帝信讒,害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宗之奏,後自建武以來無毀者,因以陵號稱宗。 至桓帝失德,尚有宗號。 故初平中,左中郎蔡邕以和帝以下,功德無殊,而有過差,不應為宗。 余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毀之。 是知祖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義,非其人不居,蓋三代立禮之本也。 自東漢已來,則此道衰矣。 魏明帝自稱烈祖,論者以為逆自稱祖宗。 故近代此名悉為廟號,未有子孫踐祚而不祖宗先王者。 以此明之,則不得獨據兩字而為不合祧遷之證。 假令傳祚百代,豈可上崇百代以為孝乎?請依三昭三穆之義,永為通典。 寶應二年,升祔玄宗、肅宗,則獻祖、懿祖已從迭毀。 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卒哭而祔,則合上遷一室。 元皇帝代數已遠,其神主準禮當祧,至禘祫之時,然後享祀。 於是祧元皇帝于西夾室,祔代宗神主焉。 第1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