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二年六月,敕令州縣每歲察秀才孝廉,取鄉閭有孝悌廉恥之行薦焉。 委有司以禮待之,試其所通之學,《五經》之內,精通一經,兼能對策,達於理體者,並量行業授官。 其明經、進士並停。 國子學道舉,亦宜準此。 因楊綰之請也。 詔下朝臣集議,中書舍人賈至議,請依綰奏。 有司奏曰:「竊以今年舉人等,或舊業既成,理難速改,或遠州所送,身已在途,事須收獎。 其今秋舉人中有情願舊業舉試者,亦聽明年已後,一依新敕。 」後綰議竟不行。 自至德後,兵革未息,國學生不能廩食,生徒盡散,堂墉頽壞,常借兵健居止。 至永泰二年正月,國子祭酒蕭昕上言:「崇儒尚學,以正風教,乃王化之本也。 」其月二十九日,敕曰: 理道同歸,師氏為上,化人成俗,必務于學。 俊造之士,皆從此途,國之貴游,罔不受業。 修文行忠信之教,崇祗庸孝友之德,盡其師道,乃謂成人。 兼復揚于王廷,考以政事,征之以禮,任之以官。 置於周行,莫匪邦彥,樂得賢也,其在茲乎! 朕志求理體,尤重儒術,先王大教,敢不底行。 頃以戎狄多難,急於經略,太學空設,諸生蓋寡。 弦誦之地,寂寥無聲,函丈之間,殆將不掃。 上庠及此,甚用憫焉。 今宇縣攸寧,文武兼備,方投戈而講藝,俾釋菜而行禮。 四科咸進,六藝復興,神人以和,風化浸美。 日用此道,將無間然。 其諸道節度、觀察、都防禦使等,朕之腹心,久鎮方面。 眷其子弟,各奉義方,修德立身,事資括羽。 恐干戈之後,學校尚微,僻居遠方,無所諮稟。 山東寡學,質疑必就于馬融;關西盛名,尊儒乃稱于楊震。 負經來學,當集京師。 並宰相、朝官及神策六軍軍將子弟欲習業者,自今已後,並令補國子生。 欲其業重籝金,器成琢玉,日新厥德,代不乏賢。 其中身雖有官,欲附學讀書者,亦聽。 其學官,委中書、門下即簡擇行業堪為師範者充。 學生員數多少,所習經業,考試等第,並所供糧料,及學館破壞,要量事修理,各委本司作條件聞奏。 務須詳悉,稱朕意焉。 及二月朔上丁釋奠,蕭昕又奏:諸宰相元載、杜鴻漸、李抱玉及常參官、六軍軍將就國子學聽講論,賜錢五百貫。 令京兆尹黎干造食。 集諸儒、道、僧,質問竟日。 此禮久廢,一朝能舉。 八月,國子學成祠堂、論堂、六館及官吏所居宇,用錢四萬貫,拆曲江亭子瓦木助之。 四日,釋奠,宰相、常參官、軍將盡會于講堂,京兆府置食,講論。 軍容使魚朝恩說《易》,又于論堂畫《周易》鏡圖。 自至德二載收兩京,唯元正含元殿受朝賀,設宮懸之樂,雖郊廟大祭,只有登歌樂,亦無文、武二舞。 其時軍容使魚朝恩知監事,廟庭乃具宮懸之樂於講堂前,又有教坊樂府雜會,竟日而罷。 二十五日,詔曰:「古者設官分土,所以崇德報功。 總內署之綱,事密於清禁;弘上庠之教,德潤于鴻業。 賦開千乘,禮序九賓。 必資兼濟之能,用協至公之選。 開府儀同三司、兼右監門衛大將軍、仍知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知內侍省事、內飛龍閒廄使,內弓箭庫使、知神策軍兵馬使、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魚朝恩,溫良恭儉,寬柔簡廉,長才博達,敏識高妙。 學究儒玄之秘,謀窮遁甲之精。 百行資身,一心奉上。 自王室多故,雲雷經始,五原之北,以先啟行;三河之表,爰整其旅。 成師必勝,每合于韜鈐;料敵無遺,可征于蓍蔡。 關洛既定,幽燕復開,海外有截,厥功惟茂。 歷事三聖,始終竭力。 頃東都扈蹕,釋位勤王,時當綴旒,節見披棘,下江助我,甲令先書,社稷之衛,邦家是賴。 及邊陲罷警,戎務解嚴,方獎勵于《易》象。 才兼文武,所謂勛賢,亦既任能,斯焉命賞,宜膺朝典,式副公議。 可行內侍監,判國子監事,充鴻臚禮賓等使,封鄭國公,食邑三千戶。 」二十四日,于國子監上。 詔宰相及中書門下官、諸司常參官、六軍軍將送上。 京兆府造食,內教坊音樂、竿木渾脫,羅列于論堂前。 朝恩辭以中官不合知南衙曹務,宰相、仆射、大夫皆勸之,朝恩固辭,乃奏之。 宰相引就食。 奏樂,中使送酒及茶果,賜充宴樂,竟日而罷。 元載奏狀。 又使中使宣敕云:「朝恩既辭不止,但任知學生糧料。 」是日,宰相軍將已下子弟三百餘人,皆衣紫衣,充學生房,設食于廊下。 貸錢一萬貫,五分收錢,以供監官學生之費。 俄又請青苗地頭取百文資課以供費同。 舊例,兩京國子監生二千餘人,弘文館、崇文館、崇玄館學生,皆廩飼之。 十五載,上都失守,此事廢絶。 乾元元年,以兵革未息,又詔罷州縣學生,以俟豐歲。 則天垂拱四年四月,雍州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于洛水,獻之。 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於是號其石為「寶圖」,賜百官宴樂,賜物有差。 授同泰為游擊將軍。 其年五月下制,欲親拜洛受「寶圖。 」先有事于南郊,告謝昊天上帝。 令諸州都督、刺史並諸親,並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 於是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大赦天下。 改「寶圖」為「天授聖圖」,洛水為永昌。 封其神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祭享齊于四瀆。 所出處號曰聖圖泉,于泉側置永昌縣。 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改嵩山為神岳,授太師、使持節、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斷芻牧。 其天中王及顯聖侯,併為置廟。 又先於汜水得瑞石,因改汜水縣為廣武縣。 至其年十二月,則天親拜洛受圖,為壇于洛水之北,中橋之左。 皇太子皆從。 內外文武在僚、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 珍禽奇獸,並列于壇前。 文物鹵簿,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禮畢,即日還宮。 神都父老勒碑于拜洛壇前,號曰:「天授聖圖之表。 」開元五年,左補闕盧履冰上言曰:「則天皇后拜洛受圖壇及碑文,雲垂拱四年唐同泰得石,文雲『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之所建。 因改元為永昌,仍置永昌縣。 縣既尋廢,同泰亦已貶官,唯碑壇獨立。 準天樞、頌台之例,不可更留。 」始令所司毀之,其顯聖侯廟亦尋毀拆。 第1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