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第一策曰:“臣在邊積年,頗見間隙,不因際會,難以成功。 是以往歲出軍,徒有勞費,功績不立,由失機會。 何者?長淮之南,舊為沃土,陳氏以破亡餘燼,猶能一舉平之。 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反。 內離外叛,計儘力窮。 傳不雲乎:『讎有釁焉,不可失也。 』今大軍若出軹關,方軌而進,兼與陳氏共為掎角;並令廣州義旅出自三 鵶;又募山南驍鋭,沿河而下,復遣北山稽胡絶其並、晉之路。 凡此諸軍,仍令各募關、河之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使為前驅。 岳動川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並趨虜庭。 必當望旗奔潰,所向摧殄。 一戎大定,實在此機。 ” 其第二策曰:「若國家更為後圖,未即大舉,宜與陳人分其兵勢。 三鵶以北,萬春以南,廣事屯田,預為貯積。 募其驍悍,立為部伍。 彼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 彼若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待其去遠,還復出師。 常以邊外之軍,引其腹心之眾。 我無宿舂之費,彼有奔命之勞。 一二年中,必自離叛。 且齊氏昏暴,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 闔境熬然,不勝其弊。 以此而觀,覆亡可待。 然後乘間電掃,事等摧枯。 」 其第三策曰:「竊以大周土宇,跨據關、河,蓄席捲之威,持建瓴之勢。 太祖受天明命,與物更新,是以二紀之中,大功克舉。 南清江、漢,西龕巴、蜀,塞表無虞,河右底定。 唯彼趙、魏,獨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東略。 遂使漳、滏遊魂,更存余晷。 昔勾踐亡吳,尚期十載;武王取亂,猶煩再舉。 今若更存遵養,且復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安人和眾,通商惠工,蓄鋭養威,觀釁而動。 斯則長策遠馭,坐自兼併也。 」 書奏,武帝遣小司寇淮南公元偉、開府伊婁謙等重幣聘齊。 爾後遂大舉,再駕而定山東。 卒如孝寬之策。 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 帝以海內未平,優詔弗許。 至是,復稱疾乞骸骨。 帝曰:「往已面申本懷,何煩重請也。 」 五年,帝東伐,過幸玉壁。 觀禦敵之所,深嘆美之,移時乃去。 孝寬自以習練齊人虛實,請為先驅。 帝以玉壁要衝,非孝寬無以鎮之,乃不許。 及趙王招率兵出稽胡,與大軍掎角,乃敕孝寬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 孝寬克其四城。 武帝平晉州,復令孝寬還舊鎮。 及帝凱旋,復幸玉壁。 從容謂孝寬曰:「世稱老人多智,善為軍謀。 然朕唯共少年一舉平賊,公以為如何?」孝寬對曰:「臣今衰耄,唯有誠心而已。 然昔在少壯,亦曾輸力先朝,以定關右。 」帝大笑曰:「實如公言。 」乃詔孝寬隨駕還京。 拜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大象元年,除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 又為行軍元帥,徇地淮南。 乃分遣巳公宇文亮攻黃城,郕公梁士彥攻廣陵,孝寬率眾攻壽陽,並拔之。 初,孝寬到淮南,所在皆密送誠款。 然彼五門,尤為險要,陳人若開塘放水,即津濟路絶。 孝寬遽令分兵據守之。 陳刺史吳文立果遣決堰,已無及。 於是陳人退走,江北悉平。 軍還,至豫州,宇文亮舉兵反,立以數百騎襲孝寬營。 時亮國官茹寬密白其狀,孝寬有備,亮不得入,遁走,孝寬追獲之。 詔以平淮南之功,別封一子滑國公。 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 時尉遲迥先為相州總管,詔孝寬代之。 又以小司徒叱列長叉為相州刺史,先令赴鄴。 孝寬續進,至朝歌,迥遣其大都督賀蘭貴賚書候孝寬。 孝寬留貴與語以察之,疑其有變,遂稱疾徐行。 又使人至相州求醫藥,密以伺之。 既到湯陰,逢長叉奔還。 孝寬兄子魏郡守藝又棄郡南走。 孝寬審知其狀,乃馳還。 所經橋道,皆令毀撤,驛馬悉擁以自隨。 又勒驛將曰:「蜀公將至,可多備餚酒及芻粟以待之。 」迥果遣儀同梁子康將數百騎追孝寬,驛司供設豐厚,所經之處,皆輒停留,由是不及。 時或勸孝寬,以為洛京虛弱,素無守備,河陽鎮防,悉是關東鮮卑,迥若先往據之,則為禍不小。 乃入保河陽。 河陽城內,舊有鮮卑八百人,家並在鄴,見孝寬輕來,謀欲應迥。 孝寬知之,遂密造東京官司,詐稱遣行,分人詣洛受賜。 既至洛陽,並留不遣。 因此離解,其謀不成。 六月,詔發關中兵,以孝寬為元帥東伐。 七月,軍次河陽。 迥所署儀同薛公禮等圍逼懷州,孝寬遣兵擊破之。 進次懷縣永橋城之東南,其城既在要衝,雉堞牢固,迥已遣兵據之。 諸將士以此城當路,請先攻取。 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 今破其大軍,此亦何能為也?」於是引軍次於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輕騎奔鄴。 軍次於鄴西門豹祠之南,迥自出戰,又破之。 迥窮迫自殺。 兵士在小城中者,盡坑之於遊豫園。 諸有未服,皆隨機討之。 關東悉平。 十月,凱還京師。 十一月,薨,時年七十二。 贈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牧,謚曰襄。 孝寬在邊多載,屢抗強敵。 所有經略,佈置之初,人莫之解;見其成事,方乃驚服。 ,雖在軍中,篤意文史,政事之餘,每自披閲。 末年患眼,猶令學士讀而聽之。 又早喪父母,事兄嫂甚謹,所得俸祿,不入私房。 親族有孤遺者,必加振贍。 朝野以此稱焉。 長子諶,年十歲,魏文帝欲以女妻之。 孝寬辭以兄子世康年長。 帝嘉之,遂以妻世康。 孝寬有六子,總、壽、霽、津知名。 總字善會,聰敏好學。 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納言、京兆尹。 武帝嘗戲總曰:「卿師尹帝鄉,故當不以富貴威福鄉裡邪?」總乃正色對曰:「陛下擢臣非分,竊謂已鑒愚誠。 今奉嚴旨,便似未照丹赤。 豈可久忝此職,用疑聖慮。 請解印綬,以避賢能。 」帝大笑曰:「前言戲之耳。 」五年,從武帝東征。 總每率麾下,先驅陷敵,遂於并州戰歿,時年二十九。 贈上大將軍,追封河南郡公,謚曰貞。 六年,重贈柱國、五州刺史。 子國成嗣,後襲孝寬爵鄖國公。 隋文帝追錄孝寬舊勛,開皇初,詔國成食封三千戶,收其租賦。 壽字世齡,以貴公子早有令譽。 位京兆尹。 武帝親征齊,委以後事。 以父軍功,賜爵永安縣侯。 隋文帝為丞相,以其父平尉遲迥,拜壽儀同三司,進封滑國公。 文帝受禪,歷位恆、毛二州刺史,頗有能名。 以疾征還,卒於家。 謚曰定。 仁壽中,文帝為晉王昭納其女為妃。 其子保巒嗣。 壽弟霽,位太常少卿、安邑縣伯。 霽弟津,位內史侍郎、戶部侍郎、判尚書事。 第3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