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威父綽在魏,以國用不足,為征稅法,頗稱為重。 既而嘆曰:「所為者正如張弓,非平世法也。 後之君子,誰能馳乎?」威聞其言,每以為己任。 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典,帝悉從之。 漸見親重,與高熲參掌朝政。 威見宮中以銀為幔鈎,因盛陳節儉之美,諭帝。 帝為改容,雕飾舊物,悉命除毀。 帝嘗怒一人,將殺之。 威入閣進諫,不納。 帝怒甚,將自出斬之。 威當前不去,帝避之而出。 威又遮止帝,帝拂衣入。 良久,乃召威謝曰:「公能若是,吾無憂矣。 」於是賜馬二匹、錢十餘萬。 歲余,尋復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持書侍御史梁毗劾威兼領五職,安繁戀劇,無舉賢自代心。 帝曰:「蘇威朝夕孜孜,志存遠大,舉賢有闕,何遽迫之。 」顧謂威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因謂朝臣曰:「蘇威不遇我,無以措其言;我不得蘇威,何以行其道?楊素才辯無雙,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匹也。 蘇威若逢亂世,商山四皓,豈易屈哉!」其見重如此。 未幾,拜刑部尚書,解少保、御史大夫官。 後京兆尹廢,檢校雍州別駕。 時高熲與威同心,協贊政刑,大小無不籌之,故革運數年,天下稱平。 俄轉戶部尚書,納言如故。 屬山東諸州人饑,帝令威振恤之。 遷吏部尚書,兼領國子祭酒。 隋承戰爭之後,憲章踳駁。 帝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 世以為能。 九年,拜尚書右仆射。 其年,以母憂去職,柴毀骨立。 敕勉諭慇勤,未幾,起令視事。 固辭,優詔不許。 明年,帝幸并州,命與高熲同總留事。 俄追詣行在所,使決人訟。 尋令持節巡撫江南,得以便宜從事。 過會稽,逾五嶺而還。 江表自晉已來,刑法疏緩,代族貴賤,不相陵越。 平陳之後,牧人者盡改變之,無長幼悉使誦五教。 威加以煩鄙之辭,百姓嗟怨。 使還,奏言江表依內州責戶籍。 上以江表初平,召戶部尚書張嬰,責以政急。 時江南州縣又論言欲徙之入關,遠近驚駭。 饒州吳世華起兵為亂,生臠縣令,啖其肉。 於是舊陳率土畢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邪!」尋詔內史令楊素討平之。 時突厥都藍可汗屢為患,復令威至可汗所。 威子夔以公子盛名,引致賓客,四海士大夫多歸之。 時議樂,夔與國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 於是夔、妥各為一議,使百僚署其所同。 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妥恚曰:「吾席間函丈四十餘年,反為昨暮兒之所屈也!」遂奏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為朋黨,省中呼王弘為世子,李同和為叔,言二人如威子弟。 復言威以曲道任其從父弟徹、肅等罔冒為官。 又國子學請黎陽人王孝逸為書學博士,威屬盧愷,以為其府參軍。 上令蜀王秀、上柱國虞慶則等雜按之,事皆驗。 帝以宋書謝晦傳中朋黨事令威讀之。 威懼,免冠頓首。 帝曰:「謝已晚矣!」於是免威官爵,以開府就第。 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餘人。 未幾,帝曰:「蘇威德行者,但為人誤耳。 」命之通籍。 歲余,復爵邳公,拜納言。 從祠太山,坐不敬免。 俄而複位。 帝謂群臣曰:「世人言蘇威詐清,家累金玉,此妄言也。 然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從己則悅,違之必怒,此其大病耳。 」仁壽初,復拜尚書右仆射。 帝幸仁壽宮,以威總留事。 及帝還,御史奏威職事多不理。 帝怒,詰責威。 威謝,帝亦止。 煬帝嗣位,上將大起長城之役,威諫止之。 高熲、賀若弼之誅也,威坐相連免官。 歲余,拜魯郡太守,修羽儀。 召拜太常卿。 從征吐谷渾,進拜右光祿大夫。 歲余,復為納言,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藴、內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時人稱為五貴。 及征遼東,以本官領右武衛大將軍,進位光祿大夫,賜爵房陵侯,尋進封房公。 以年老乞骸骨,不許。 復以本官參掌選事。 明年,從征遼東,領右禦衛大將軍。 楊玄感之反,帝引威于帳中,懼見于色,謂曰:「此小兒聰明,得不為患邪?」威曰:「粗疏非聰明者,必無慮,但恐浸成亂階耳。 」威見勞役不已,百姓思亂,以此微欲諷帝。 帝竟不悟。 從還,至涿郡,詔威安撫關中,以其孫尚輦直長儇副。 威子鴻臚少卿夔先為關中簡黜大使。 一家三人,俱使關右,三輔榮之。 歲余,帝手詔曰:「玉以潔潤,丹紫莫能渝其質;松表歲寒,霜尋莫能凋其采。 可謂溫仁勁直,性之然乎。 房公威,先後舊臣,朝之宿齒,棟樑社稷,弼諧朕躬,守文奉法,卑身率禮。 昔漢之三傑,輔惠帝者蕭何;周之十亂,佐成王者邵奭。 國之寶器,其在得賢。 參璟台階,具瞻斯允。 雖事藉論道,終期獻替,銓衡時和,朝寄為重。 可開府儀同三司,余並如故。 」威當時尊重,朝臣莫與為比。 後從幸雁門。 為突厥所圍,朝廷危懼。 帝欲輕騎潰圍而出。 威諫曰:「城守則我有餘力,輕騎則彼之所長。 陛下萬乘主,何宜輕脫!」帝乃止。 突厥俄亦解圍去。 車駕次太原,威以盜賊不止,勸帝還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計。 帝初從之,竟用宇文述等議,遂往東都。 天下大亂,威知帝不可匡正,甚患之。 屬帝問盜賊事。 宇文述曰:「盜賊信少,不足為虞。 」威不能詭對,以身隱殿柱。 帝呼問之。 威曰:「臣非職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漸近。 」帝曰:「何謂也?」威曰:「他日賊據長白山,今者近在滎陽、汜水。 」帝不悅而罷。 屬五月五日,百僚上饋,多以珍玩,威獻尚書一部,微以諷帝。 帝彌不平。 後復問伐遼東事,威對顧赦群盜,遣討高麗,帝益怒。 御史大夫輩藴希旨,令御史張行本,奏威昔在高陽典選,濫授人官,怯畏突厥,請還京師。 帝令案其事,乃下詔曰:「威立性朋黨,好異端,懷挾詭道,徼幸名利,詆訶律令,謗訕台省。 昔歲薄伐,奉述先志,凡預切問,各盡胸臆,而威不以開懷,遂無對命。 啟沃之道,其若是乎!」於是除名。 後月餘,人有奏威與突厥陰圖不軌。 大理簿責威。 威自陳精誠不能上感,瑕爨屢彰,罪當萬死。 帝憫而釋之。 其年,從幸江都宮。 帝將復用威,裴藴、虞世基奏言昏耄贏疾,帝乃止。 宇文化及弒逆,以威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化及敗,歸於李密。 密敗,歸東都,越王侗以為上柱國、邳公。 王世充僭號,署太師。 威自以隋室舊臣,遭逢喪亂,所經之處,皆與時消息,以求容免。 及太宗平世充,坐于東都閶闔門內,威請謁見,稱老病不能拜起。 上遣人數之曰:「公隋朝宰輔,政亂不能匡救,遂令品物塗炭,君弒國亡。 見李密、世充皆拜伏舞蹈。 今既老病,無勞相見。 」尋入長安,至朝堂請見,高祖又不許。 終於家,時年八十二。 威行己清儉,以廉慎見稱。 然每至公議,惡人異已,雖或小事,必固爭之。 時人以為無大臣之體。 所修格令章程,並行于當世,頗傷煩碎,論者以為非簡久之法。 及大業末年,尤多征役,至于論功行賞,威每承望風旨,輒寢其事。 時群盜蜂起,郡縣有奏聞者,又訶詰使人,令減賊數,故出師攻討,多不克捷。 由是遂致敗亂,為物議所譏。 子夔。 第3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