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莫陳崇,字尚樂,代武川人也。 其先魏之別部,居庫斛真水。 祖元,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父興,殿中將軍、羽林監,後以崇著勛,追贈柱國、太保、清河郡公。 崇少驍勇,善馳射,謹慤少言。 年十五,隨賀拔岳與爾硃榮征葛榮。 後從岳入關,破赤水蜀。 又從岳力戰,破万俟醜奴。 崇與輕騎逐北,至涇州長坑及之。 賊未成列,崇單騎入賊中,于馬上生禽醜奴,遂大破之。 封臨涇縣侯。 及岳為侯莫陳悅所害,崇與諸將同謀迎周文帝。 文帝至軍,原州刺史史歸猶為悅守。 周文遣崇襲歸,直到城下,即據城門。 時李遠兄弟在城內,先知崇來,中外鼓澡,伏兵悉起,遂禽歸斬之。 以崇行原州事,仍從平悅,別封廣武縣伯。 累遷儀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 從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又另討平稽胡,累戰皆有功,進位柱國大將軍。 六官建,拜大司空。 周孝閔踐阼,進封梁國公,加太保。 歷大宗伯、大司徒。 保定三年,從武帝幸原州。 時帝夜還京師,竊怪其故。 崇謂所親人常升曰:「吾比日聞卜筮者言,晉公今年不利,車駕今忽夜還,不過是晉公死耳。 」於是皆傳之。 或有發其事者,帝集諸公卿于大德殿責崇,崇惶懼謝罪。 其夜,護遣使將兵就崇宅,逼令自殺。 葬禮如常儀,謚曰躁。 護誅,改謚曰莊閔。 子芮嗣,位柱國。 從武帝東伐,率眾守太行道。 并州平,授上柱國。 仍從平鄴,拜大司馬。 隋大業初,以譴,詔流配嶺南。 芮弟穎。 穎字遵道,少有器量,風神警發,為時輩所推。 魏大統末,以父軍功,賜爵廣平侯,累遷開府儀同三司。 周武帝時,從滕王逌擊龍泉、文城叛胡。 穎與柱國豆盧勣分路而進,穎懸軍五百餘里,破其三柵。 先是稽胡叛亂,輒略邊人為奴婢。 至是,詔胡有厭匿良人者誅,籍沒其妻子。 有人言為胡村所隱匿者,勛將誅之。 穎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行。 諸胡固非悉反,但相迫脅為亂。 今慰撫,自可不戰而定;如即誅之,轉相驚恐,為難不細。 未若召其渠帥,以隱匿才付之,令自歸首,則群胡可安。 」勣從之,諸胡爭降附,北土以安。 遷司武,加振威中大夫。 隋文帝受禪,加上開府,進爵昇平郡公。 平陳之役,以行軍總管從秦王俊出魯山道,與行軍總管段文振度江,安集歸附。 再遷瀛州刺史,甚有惠政。 後坐與秦王俊交通,免官。 百姓送者莫不流涕,因相與立碑,頌穎清德。 後拜邢州刺史。 仁壽中,吏部尚書牛弘持節巡撫山東,以穎為第一,上優詔褒揚。 時朝廷以嶺南刺史縣令多貪鄙,蠻夷怨叛,妙簡清吏。 於是征穎入朝。 上與言及平生,以為歡笑,即日進位大將軍,拜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 及至官,大崇恩信,人夷悅服。 煬帝即位,穎兄梁國公芮坐事徙邊,圾廷恐穎不自安,征還京師。 後拜恆山太。 其年,嶺南、閩越多不附,帝以穎前在桂州有惠政,為南方所信伏,拜南海太守。 卒官,謚曰定。 子虔會最知名。 崇兄順,少豪俠有志度。 初事爾硃榮為統軍。 普泰元年,封木縣子。 後從魏孝武入關。 順與周文帝同裡干,素相友善,且崇先在關中,周文見之甚歡,進爵彭城郡公。 及梁GC定圍逼河州,以順為大都督,與趙貴討破之,即行河州事。 大統四年,魏文帝東討,順與太尉王盟、仆射周惠達等留鎮長安。 時趙青雀反,盟及惠達奉魏太子出次渭北。 順于渭橋與賊戰,頻破之。 魏文帝還,執順手曰:「渭橋之戰,卿有殊力。 」便解所服金鏤玉梁帶賜之。 南岐州氐苻安壽。 遂率部落一千家款附。 時順弟崇又封彭城郡公,遂改封順河間郡公。 六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行西夏州事,改封平原郡公。 周孝閔帝踐阼,拜少師,進位柱國。 其年薨。 崇弟瓊,歷位荊州總管、上柱國,封修武郡公。 瓊弟凱,以軍功賜爵下蔡縣男。 崇以平原州功,賜爵靈武縣侯,詔聽轉授凱。 孝閔踐阼,進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 天和中,為司會中大夫。 建德二年,為聘齊使主。 王雄,字胡布頭,太原人也。 父崘,以雄著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傅、安康郡公。 雄儀貌魁梧,少有謀略。 魏末,從賀拔岳入關,除金紫光祿大夫。 孝武西遷,封臨貞縣伯。 大統中,進爵武威郡公,累遷大將軍,行同州事。 恭帝元年,賜姓可頻氏。 周孝閔帝踐阼,授少傅,進位柱國大將軍。 武成初,進封庸國公,邑萬戶。 出為涇州總管。 保定四年,從晉公護東征,至芒山,與齊將斛律明月戰。 退走,左右皆散,矢又盡,唯余一奴一矢在焉。 雄案稍不及明月者丈餘,曰:「惜爾,不得殺,但生將爾見天子。 」明月反射雄中額,抱馬走至營,薨。 贈使持節、太保、同華等二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謚曰忠。 子謙。 謙字敕萬,性恭謹,無他才能,以父功封安樂縣伯。 保定二年,父雄封庸國公,以武威郡公回封謙,安樂伯回封第三弟震。 雄死,朝議以謙父殞行陣,特加殊寵,授柱國大將軍,襲爵庸國公。 建德五年,武帝東征,謙力戰,進位上柱國。 六年,授益州總管十八州諸軍事。 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以梁睿為益州總管。 時謙使司錄賀若昂奉表詣闕。 昂還,具陳京師事。 謙以父子受國恩,將圖匡複,遂舉兵,署置官司。 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惎勸謙憑險觀變。 隆州刺史高阿那肱為謙畫三策曰:「公親率精鋭,直指散關,蜀人知公有勤王之節,必當各思效命,此上策也;出兵梁、漢,以顧望天下,此中策也;坐守劍南,發兵自衛,此下策也。 」謙參用其中下之策。 梁睿未至大劍,謙先遣兵鎮始州。 隋文帝即以睿為行軍元帥,便發利、鳳、文、秦、成諸州兵討之。 謙所署柱國達奚惎、高阿那肱、大將軍乙弗虔、楊安、任峻、侯翕、景孱等眾號十萬,盡鋭攻利州,總管、楚國公豆盧勣拒戰將四旬。 惎等諸軍聞睿將至,眾遂潰。 謙所署大將軍苻子英攻巴州,又為刺史呂珍所破。 睿乘其弊,縱兵深入。 棋、虔密遣使詣睿,請為內應以贖罪。 謙不知惎、虔之反己也,並令守成都。 謙先無籌略,且所任用多非其才,及聞睿兵奄至,惶懼計無所出,乃自率眾逆戰,又以惎、虔之子為左右軍。 行數十里,左右軍皆叛,謙奔新都,縣令王寶執而斬之,傅首京師。 惎、虔以成都降。 隋文帝以惎、虔首謀,令殺之於蜀市。 餘眾並散。 阿那肱尋亦被誅。 第3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