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錢貨之立,本以通有無,便交易,故錢之輕重,世代不同。 太公為周置九府圜法。 至景王時,更鑄大錢。 秦兼海內,錢重半兩。 漢興,以秦錢重,改鑄榆莢錢。 至文帝五年,復為四銖。 孝武時悉復銷壞,更鑄三銖。 至無狩中,變為五銖。 又造赤仄之錢,以一當五。 王莽攝政,錢有六等:大錢重十二銖,次九銖,次七銖,次五銖,次三銖,次一銖。 魏文帝罷五銖錢,至明帝復立。 孫權江左鑄大錢,一當五百。 權赤烏年,復鑄大錢,一當千。 輕重大小,莫不隨時而變。 竊以食貨之要,八政為首,聚財之貴,詒訓典文。 是以昔之帝王,乘天地之饒,禦海內之富,莫不腐紅粟于太倉,藏朽貫于泉府。 儲畜既盈,人無困弊,可以寧謐四海,如身使臂者矣。 昔漢之孝武,地廣財饒,外事四戎,遂虛國用。 於是草茅之臣,出財助邊;興利之計,納稅廟堂。 市列榷酒之官,邑有告緡之令。 鹽鐵既興,錢弊屢改,少府遂豐,上林饒積。 外闢百蠻,內不增賦者,皆計利之由也。 今群妖未息,四郊多壘,徵稅既煩,千金日費,倉儲漸耗,財用將竭,誠楊氏獻稅之秋,桑兒言利之日。 夫以西京之盛,錢猶屢改,並行大小,子母相權。 況今寇難未除,州郡淪敗,人物凋零,軍國用少。 別鑄小錢,可以富益,何損於政,何妨於人也?且政興不以錢大,政衰不以錢小,唯貴公私得所,政化無虧,既行之於古,亦宜效之於今矣。 昔禹遭大水,以歷山之金鑄錢,救人之困;湯遭大旱,以莊山之金鑄錢,贖人之賣子者。 今百姓窮悴,甚于曩日,欽明之主,豈得垂拱而觀之哉?臣今此鑄,以濟交乏,五銖之錢,任使並用,行之無損,國得其益。 詔將從之。 事未就,會卒。 初,謙之弟道穆,正光中為御史,糾相州刺史李世哲事,大相挫辱,其家恆以為憾。 至是世哲弟神軌為靈太后深所寵任,會謙之家僮訴良,神軌左右之,入諷尚書,判禁謙之於廷尉。 時將赦,神軌乃啟靈太后,發詔于獄賜死。 朝士莫不哀之。 所著文章百餘篇,別有集錄。 永安中,贈營州刺史,謚曰康。 又除一子出身,以明冤屈。 謙之弟謹之,字道修。 父崇既還本姓,以謹之繼沮渠氏。 綦俊,字剽顯,河南洛陽人也。 其先居代。 俊孝莊時仕,累遷為滄州刺史,甚為吏人畏悅。 尋除太仆卿。 及爾硃世隆等誅,齊神武召文武百司,下及士庶,議所立。 莫有應者。 俊避席曰:「廣陵王雖為爾硃扶戴,當今之聖主也。 」神武將從之。 時黃門崔甗議不同,高乾、魏蘭根等固執甗言,遂立孝武帝。 及帝入關,神武深思俊言,常以為恨。 尋除御史中尉,于路與仆射賈顯度相逢,顯度恃勛貴,排俊騶列倒,俊忿見于色,自入奏之。 尋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 俊佞巧,能候當涂,斛斯椿、賀拔勝皆與友善。 性多詐,賀拔勝出鎮荊州,過俊別,因辭俊母。 俊故見敗氈弊被,勝更遺之錢物。 後兼吏部尚書,復為滄州刺史。 徵還,兼中尉,章武縣伯。 尋除殷州刺史,薨于州。 贈司空公,謚曰文貞。 子洪實,字巨正,位尚書左右郎、魏郡邑中正。 嗜酒好色,無行檢,卒。 山偉,字仲才,河南洛陽人也。 其先居代。 祖強,美容貌,身長八尺五寸,工騎射,彎弓五石,為奏事中散。 從獻文獵方山,有兩狐起於禦前,詔強射之,百步內,二狐俱獲。 位內行長。 父幼之,位金明太守。 偉涉獵文史,孝明初,元匡為御史中尉,以偉兼侍御史。 入台五日,便遇正會,偉司神武門。 其妻從叔為羽林隊主,撾直長於殿門,偉即劾奏。 匡善之,俄然奏正,帖國子助教,遷員外郎、廷尉評。 時天下無事,進仕路難,代遷之人,多不沾預。 及六鎮、隴西二方起逆,領軍元叉欲用代來寒人為傳詔,以慰悅之,而牧守子孫投狀求者百餘人。 叉因奏立勛附隊,令各依資出身。 自是北人,悉被收敘。 偉遂奏記,贊叉德美。 叉素不識偉,訪侍中安豐王延明、黃門郎元順,順等因是稱薦之。 叉令仆射元欽引偉兼尚書二千石郎,後正名士郎,修起居注。 仆射元順領選,表薦為諫議大夫。 爾硃榮之害朝士,偉時守直,故免禍。 及孝莊入宮,仍除偉給事黃門侍郎。 先是偉與儀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考、外兵郎李奐、三公郎王延業方駕而行,偉少居後。 路逢一尼,望之嘆曰:「此輩緣業,同日而死。 」謂偉曰:「君方近天子,當作好官。 」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陰遇害,果如其言。 俄領著作郎,節閔帝立,除秘書監,仍著作。 初,爾硃兆入洛,官守奔散,國史典書高法顯密埋史書,故不遺落。 偉自以為功,訴求爵賞。 偉挾附世隆,遂封東阿縣伯,而法顯止獲男爵。 偉尋進侍中。 孝靜初,除衛大將軍,中書令,監起居。 後以本官復領著作,卒官。 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謚曰文貞公。 國史自鄧彥海、崔深、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還,諸人相繼撰錄。 綦俊及偉等諂悅上黨王天穆及爾硃世隆,以為國書正應代人修緝,不宜委之餘人,是以綦、偉等更主大籍。 守舊而已,初無述著,故自崔鴻死後,迄終偉身,二十許載,時事蕩然,萬不記一。 後人執筆,無所憑據,史之遺闕,偉之由也。 外示沈厚,內實矯競。 與綦俊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間,遂若水火。 與宇文忠之之徒代人為黨,時賢畏惡之。 而愛尚文史,老而彌篤。 偉弟少亡,偉撫寡訓孤,同居二十餘載,恩義甚篤。 不營產業,身亡之後,賣宅營葬,妻女不免飄泊,士友嘆愍之。 長子昂襲爵。 宇文忠之,河南洛陽人也。 其先南單于之遠屬,世據東部,後居代都。 父侃,卒於書侍御史。 忠之涉獵文史,頗有筆札,釋褐太學博士。 天平初,除中書侍郎。 裴伯茂與之同省,常侮忽之,以忠之色黑,呼為「黑宇」。 後敕修國史。 元象初,兼通直散騎常侍,副鄭伯猷,使梁。 武定初,為尚書右丞,仍修史。 未幾,以事除名。 忠之好榮利。 自為中書郎六七年矣,遇尚書省選右丞,預選者皆射策,忠之試焉。 既獲丞職,大為忻滿,志氣囂然,有驕物之色。 識者笑之。 既失官爵,怏怏發疾,卒於君山。 費穆,字朗興,代人也。 祖于,位商賈二曹令、懷州刺史,賜爵松陽男。 父萬襲爵,位梁州鎮將,贈冀州刺史。 穆性剛烈,有壯氣,頗涉文史,好尚功名。 宣武初,襲爵,稍遷涇州平西府長史。 時刺史皇甫集,靈太后之元舅,恃外戚之親,多為非法。 穆正色匡諫,集亦憚之。 第2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