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隆弟湖,字破胡。 少有節操,篤志于學;專精講習,不幹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或有兄弟忿鬩,鄰里爭訟者,恐湖聞之,皆內自改悔。 鄉閭化其風教,咸以敬讓為先。 三召州都,再闢主簿,州將傾心致禮,並不獲己而應之。 為本州中從事、別駕、除河東太守。 兄弟併為本郡,當世榮之。 復受詔為仇池都將。 後罷郡,終於家。 有八子,長子聰知名。 聰字延智。 方正有理識,善自標緻,不妄游處。 雖在暗室,終日矜莊,見者莫不懍然加敬。 博覽墳籍,精力過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 詞辯占對,尤是所長。 遭父憂,廬于墓側,哭泣之聲,酸感行路。 友于篤睦,而家教甚嚴;諸弟雖昏宦,恆不免杖罰,對之肅如也。 未弱冠,州闢主簿。 太和十五年,釋褐著作佐郎。 于時,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 士大夫解巾,優者不過奉朝請。 聰起家便佐著作,時論美之。 後遷書侍卸史,凡所彈劾,不避強禦;孝文或欲寬貸者,聰輒爭之。 帝每云:「朕見薛聰,不能不憚,何況諸人也?」自是貴戚斂手。 累遷直閣將軍,兼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直閣如故。 聰深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內以心膂為寄。 親衛禁兵,委總管領。 故終太和之世,恆帶直閣將軍。 群臣罷朝之後,聰恆陪侍帷幄,言兼晝夜。 時政得失,預以謀謨;動輒匡諫,事多聽允。 而重厚沈密,外莫窺其際。 帝欲進以名位,輒苦讓不受。 帝亦雅相體悉,謂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榮也。 」又除羽林監。 帝曾與朝臣論海內姓地人物,戲謂聰曰:「世人謂卿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聰對曰:「臣遠祖廣德,世仕漢朝,時人呼為漢。 臣九世祖永,隨劉備入蜀,時人呼為蜀。 臣今事陛下,是虜非蜀也。 」帝撫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復苦朕。 」聰因投戟而出。 帝曰:「薛監醉耳。 」其見知如此。 二十三年,從駕南征,兼御史中尉。 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齊州刺史,政存簡靜。 卒於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遺愛。 贈征虜將軍、華州刺史,謚曰簡懿侯。 魏前二年,重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延州刺史。 子孝通最知名。 孝通字士達。 博學有俊才。 蕭寶夤征關中,引參驃騎大將軍府事,禮遇甚隆。 及寶夤將有異志,孝通悟其萌,托以拜掃求歸,乃見許。 同寮咸怪,止之;但笑而不答,遽還鄉裡。 寶夤後果逆命。 北海王元顥入洛,宗人薛永宗、修義等又聚徙作亂,欲以應之。 孝通與所親計曰:「北海乘虛遠入,吳兵不能久住,事必無成。 今若與永宗等舉,滅族道也。 」乃率其近親,與河東太守元襲嬰城固守。 及寶夤平定,元顥退走,預其事者咸罹禍,唯同孝通者皆免。 事寧,入洛,除員外散騎侍郎。 爾硃天光鎮關右,表為關西大行台郎中,深見任遇。 關中平定,預有其力,以功賜爵汾陰侯。 莊帝既幽崩,元曄地又疏遠,更議主社稷。 孝通以廣陵王恭,高祖猶子,又在茂親,夙有令望。 不言多載,理必陽瘖。 奉以為主,天人允葉。 世隆等並以為疑。 孝通密贊天光察之。 廣陵王曰:「天何言哉?」於是定冊,即節閔帝也。 以首創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封藍田縣子。 孝通求以官贈亡兄景懋,又言己有侯爵,請轉授兄息子舒。 節閔覽啟傷感,以侯爵既重,不容轉授,乃下詔褒美。 特贈景懋撫軍、北雍州刺史。 孝通尋遷中書郎,深為節閔所知重。 普泰二年正月乙酉,中書舍人元翙獻酒餚,帝因與元翌及孝通等宴,兼奏絃管,命翙吹笛;帝亦親以和之。 因使元翌等嘲,以酒為韻。 孝通曰:「既逢堯舜君,願上萬年壽。 」帝曰:「平生好玄默,慚為萬國首。 」帝曰:「卿所謂壽,豈容徙然!」便命酌酒賜孝通,仍命更嘲,不得中絶。 孝通即豎忠為韻。 帝曰:「卿不忘忠臣之心。 」翙曰:「聖主臨萬機,享世永無窮。 」孝通曰:「豈唯被草木,方亦及昆蟲。 」翌曰:「朝賢既濟濟,野苗又芃芃。 」帝曰:「君臣體魚水,書軌一華戎。 」孝通曰:「微臣信慶渥,何以答華嵩?」于時,孝通內典機密,外參朝政,軍國動靜,預以謀謨。 加以汲引人物,知名之士,多見推薦。 外兄裴伯茂性豪俊,多所輕忽。 唯欽賞孝通,每有著述,共參同異。 孝通以裴宏放過甚,每謂之曰:「兄以阮籍、嵇康何如管仲、樂毅?」蓋自許經綸,抑裴傲也。 裴笑而不答,宏放自若。 屬齊神武起兵河朔,攻陷相州刺史劉誕。 爾硃天光自關中討之。 孝通以關中險固,秦漢舊都,須預謀鎮遏,以為後計。 縱河北失利,猶足據之。 節閔深以為然,問誰可任者。 孝通與賀拔岳同事天光,又與周文帝有舊;二人並先在關右,因並推薦之。 乃超授岳岐、華、秦、雍諸軍事,關西大行台,雍州牧。 周文帝為左丞,孝通為右丞。 賫詔書馳驛入關授岳等,同鎮長安。 岳深相器重,待以師友之禮。 與周文帝結為兄弟,情寄特隆。 後天光敗於韓陵,節閔遂不得入關,為齊神武幽廢。 孝武帝即位後,神武方得志,征賀拔岳為冀州刺史。 岳懼,欲單馬入朝。 孝通乃謂岳曰:「高王以數千鮮卑破爾硃百萬之眾,其鋒誠亦難敵。 然公兩兄太師、領軍,宿在其上。 侯深、樊子鵠、賈知、斛斯椿、大野胡也杖、吒呂延慶之徒,于爾硃之世,皆其夷等。 韓陵之役,此輩前後降附,皆由事勢危逼,非其本心。 在於高王,曹操之孔融,馬懿之葛誕。 今或在京師,或據州鎮,除之又失人望,留之腹心之疾。 雖令孫騰在闕下,婁昭處鈎陳,必不能如建安之時,明矣。 以今觀之,隙難未已。 吐萬仁雖復退逸,猶在并州,高王之計,先須平殄。 今方綏撫群雄,安置內外,何能去其巢穴,與公事關中地也?且六郡良家之子,三輔禮義之人,逾幽、並之驍騎,勝汝、潁之奇士,皆系仰于公,效其智力。 據華山以為城雉,因黃河而為池塹;退守不失封泥,進兵同於建水。 乃欲束手受制於人,不亦鄙乎?」言未卒,岳執孝通手曰:「君言是也。 」乃遜辭為啟,而不就征。 太昌元年,孝通因使入朝,仍被留京師,重除中書侍郎。 永熙三年三月,出為常山太守,仍以經節閔任遇故也。 及孝武西遷,或稱孝通與周文友密,及樹置賀拔岳鎮關中之計,遂見拘執,將赴晉陽。 及引見,咸為之憂。 孝通神氣從容,辭理切正,齊神武更相欽嘆,即日原免。 然猶致疑忌,不加位秩,但引為坐客,時訪文典大事而已。 齊神武讓劍履上殿表,猶使為文。 曾與諸人同詣晉祠,皆屈膝盡禮。 孝通獨捧手不拜,顧而言曰:「此乃諸侯之國,去吾何遠,恭而非禮,將為神笑。 」拜者漸焉。 興和二年,卒於鄴。 魏前二年,周文帝追軫舊好,奏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齊神武武平初,又贈鄭州刺史。 文集八十捲,行于時。 子道衡,字玄卿。 六歲而孤,專精好學。 年十歲,講《左傳》,見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贊》,頗有詞致,見者奇之。 其後才名益著。 齊司州牧、彭城王浟引為兵曹從事。 尚書左仆射楊愔見而嗟賞,授奉朝請。 吏部尚書隴西辛術與語,嘆曰:「鄭公業不亡矣!」河東裴讞目之曰:「鼎遷河朔,吾謂『關西孔子』,罕遇其人,今復遇薛君矣!」 第2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