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業有譽當時,與中書令陳郡袁翻、尚書琅邪王誦並領黃門郎,號曰三哲。 時政歸門下,世謂侍中、黃門為小宰相。 而遵業從容恬素,若處丘園。 嘗著穿角履,好事者多毀新履以學之。 以胡太后臨朝,天下方亂,謀避地,自求徐州。 太后曰:「王誦罷幽州始作黃門,卿何乃欲徐州也?更待一二年,當有好處分。 」遵業兄弟並交遊時俊,乃為當時所美。 及爾硃榮入洛,兄弟在父喪中,以于莊帝有從姨兄弟之親,相率奉迎,俱見害河陰。 議者惜其人才,而譏其躁競。 贈并州刺史。 著《三晉記》十捲。 子松年,少知名,齊文襄臨并州,闢為主簿。 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副李緯使梁。 使還,歷位尚書郎中。 魏收撰《魏書》成,松年有謗言。 文宣怒,禁止之,仍加杖罰。 歲余得免,除臨漳令。 遷司馬、別駕、本州大中正。 孝昭擢拜給事黃門侍郎。 帝每賜坐,與論政事,甚善之。 孝昭崩,松年馳驛至鄴都宣遺詔。 發言涕泗,迄于宣罷,容色無改,辭吐諧韻,宣訖號慟,自絶于地,百官莫不感慟。 還晉陽,兼侍中,護梓宮還鄴。 諸舊臣避形跡,無敢盡哀,唯松年哭必流涕,朝士咸恐。 武成雖忿松年戀舊情切,亦雅重之。 以本官加散騎常侍,食高邑縣干。 參定律令,前後大獄多委焉。 兼御史中丞。 發晉陽之鄴,在道遇疾卒。 贈吏部尚書,并州刺史,謚曰平。 第二子劭最知名。 劭字君懋,少沈默,好讀書。 仕齊,累遷太子舍人,待詔文林館。 時祖孝征、魏收、陽休之等嘗論古事,有所遺忘,討閲不能得。 問劭,劭具論所出,取書驗之,一無舛誤。 自是大為時人所許,稱其博物。 後遷中書舍人。 齊滅入周,不得調。 隋文帝受禪,授著作佐郎,以母憂去職。 在家著《齊書》,時制禁私撰史,為內史侍郎李元操所奏。 上怒,遣收其書,覽而悅之。 於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 劭以上古有鑽燧改火之義,近代廢絶,於是上表請變火曰:「臣謹案《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 』明火不數變,時疾必興。 聖人作法,豈徒然也?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度江者,世世事之,相續不滅,火色變青。 昔師曠食飯,雲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 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 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 伏願遠遵先聖,于五時取五木以變火。 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縱使百姓習久,未能頓同,尚食內廚及東宮諸王食廚,不可不依古法。 」上從之。 劭又言上有龍顏戴干之表,指示群臣。 上大悅,賜物數百段,拜著作郎。 上表言符命曰: 昔周保定二年,歲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黃河變清,十里鏡澈。 齊氏以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 是月,至尊以大興公始作隨州刺史。 歷年二十,隋果大興。 臣謹案《易·坤靈圖》曰:「聖人受命,瑞必先見于河。 」河者最濁,未能清也。 竊以靈貺休祥,理無虛發;河清啟聖,實屬大隋。 午為鶉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 月五日五,合天地數,既得受命之辰,允當先見之兆。 開皇初,邵州人楊令悊近河得青石圖一、紫石圖一,皆隱起成文,有至尊名,下雲「八方天心」。 永州又得石圖,剖為兩段,有楊樹之形,黃根青葉。 汝水得神龜,腹下有文曰「天卜楊興」。 安邑掘地得古鐵板,文曰「皇始天年,賫楊鐵券,王興」。 同州得石龜,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 臣以前之三石,不異《龍圖》。 何以用石?石體久固,義與上名符合。 龜腹七字何以著龜?龜亦久固,兼是神靈之物。 孔子嘆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今于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龍鬥,白者勝,黑者死。 大象元年夏,熒陽汴水北有龍鬥。 初見白氣屬天,自東方歷陽武而來。 及至,白龍也,長十許丈。 有黑龍乘雲而至,雲雨相薄,乍合乍離,自午至申,白龍升天,黑龍墜地。 謹案:龍,君象也。 前鬥于亳州周村者,蓋象至尊以龍鬥之歲為亳州總管,遂代周有天下。 後鬥于熒陽者,熒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 白龍從東方來,歷陽武者,蓋象至尊將登帝位,從東第入自崇陽門也。 西北升天者,當乾位天門。 《坤靈圖》曰:「聖人殺龍,龍不可得而殺,皆感氣也。 」又曰:「泰,姓商名宮,黃色,長八尺,六十世。 河龍以正月辰見,白龍與五黑龍鬥,白龍陵,故泰人有命。 」謹案此言,皆為大隋而發也。 「聖人殺龍」者,前後龍死是也。 「姓商」者,皇家于五姓為商也。 「名宮」者,武元皇帝諱于五聲為宮。 「黃色」者,隋色尚黃。 「長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長八尺。 「河龍以正月辰見」者,《泰》,正月卦,龍見之所于京師為辰地。 「白龍與黑龍鬥」者,亳州、熒陽龍鬥是也。 勝龍所以白者,楊姓納音為商,至尊又辛酉歲生,位皆在西方,西方白色也。 死龍所以黑者,周色黑。 所以稱五者,周閔、明、武、宣、靖凡五帝;越、陳、代、越、滕五王一時伏法,亦當五數。 「白龍陵」者,陵猶勝也。 鄭玄說「陵」當為「除」,凡鬥能去敵曰除。 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 《乾鑿度》曰:「泰表戴干。 」鄭玄註云:「表者,人形體之彰識也。 干,盾也。 泰人之表,戴干。 」臣伏見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釐。 《坤靈圖》所云,字字皆驗。 緯書又稱漢四百年,終如其言,則知六十世亦必然矣。 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則倍之。 《稽覽圖》曰:「太平時,陰陽和合,風雨會同,海內不偏。 地有阻險,故風有遲疾。 雖太平之政猶有不能均,惟平均乃不鳴條,故欲風于亳。 亳者陳留也。 」謹案此言,蓋明至尊昔為陳留公世子,亳州總管,遂受天命,海內均同,不偏不黨,以成太平之風化也。 在大統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陳留公。 是時,齊國有秘記云:「天王陳留入并州。 」齊主高洋為是誅陳留王彭樂。 其後,武元皇帝果將兵入并州。 周武帝時,望氣者云「亳州有天子氣」,於是殺亳州刺史紇豆陵恭。 至尊代為之。 又陳留老子祠有枯柏,世傳雲老子將度世,云:「待枯柏生東南枝,回指,當有聖人出,吾道復行。 」至齊,枯柏從下生枝,東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與歌曰:「老子廟前古枯樹,東南枝如傘,聖主從此去。 」及至尊牧亳州,親至祠樹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漸指西北,道教果行。 考校眾事,太平主出於亳州陳留之地,皆如所言。 《稽覽圖》又云:「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物。 」鄭玄註云:「蔥變為韭,亦是。 」謹案自六年以來,遠近山石多變為玉。 石為陰,玉為陽。 又左衛園中,蔥皆變為韭。 上覽之大悅,賜物五百段。 未幾,劭覆上書曰: 第2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