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游雅才業,亦高允之亞,至于陷族陳奇,斯所以絶世而莫祀。 明根雅道儒風,終受非常之遇。 以太和之盛,有乞言之重,抑乃曠世一時。 肇既聿修,克隆堂構,正清梗概,顛沛不渝;辭爵主幼之年,抗節臣權之日,顧視群公,其風固已遠矣。 高閭發言有章句,下筆富文詞,故能受遇累朝,見重明主,掛冠謝事,禮備懸輿。 美矣!趙逸文雅自業,琰加之孝義,可謂世有人焉。 胡叟顯晦之間,優遊無悶,亦一代之異人歟!胡方回、張湛、段承根、闞駰、劉延明、趙柔、索敞皆通涉經史,才志不群,價重西州,有聞東國,故流播之中,自拔泥滓。 人之不可以無能,信也。 宋繇處屈能申,終致顯達。 游道剛直自立,任使為累。 江式能世其業,亦足稱雲。 ************ 列傳第二十三 王慧龍玄孫松年 五世孫劭 鄭羲孫述祖 從曾孫道邕 道邕子譯譯叔祖儼 儼族孫偉 王慧龍,太原晉陽人,晉尚書仆射愉之孫,散騎常侍郎緝之子也。 幼聰慧,愉以為諸孫之龍,故名焉。 初,宋武微時,愉不為之禮,及得志,愉合家見誅。 慧龍年十四,為沙門僧彬所匿,因將過江。 津人見其行意匆匆,疑為王氏子孫。 彬稱為受業者,乃免。 既濟,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中從事習闢強。 時刺史魏詠之卒,闢強與江陵令羅修、前別駕劉期公、土人王騰等謀舉兵,推慧龍為盟主,剋日襲州城。 而宋武聞詠之卒,亦懼江陵有變,遣其弟道規為荊州,眾遂不果。 羅修等將慧龍又與僧彬北詣襄陽。 晉雍州刺史魯宗之資給慧龍,送度江,遂奔姚興。 自言也如此。 姚泓滅,慧龍歸魏。 明元引見與言,慧龍請效力南討。 言終,俯而流涕,天子為之動容。 謂曰:「朕方混一車書,席捲吳會,卿情計如此,豈不能相資以眾乎?」然亦未之用。 後拜洛城鎮將,鎮金墉。 會明元崩,太武初即位,咸謂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聞慧龍王氏子,以女妻之。 浩既婚姻,及見慧龍,曰:「信王家兒也。 」王氏世齄鼻,江東謂之「齄王」。 慧龍鼻漸大,浩曰:「真貴種矣!」數向諸公稱其美。 司徒長孫嵩聞之不悅,言于太武,以其嗟服南人則有訕鄙國化之意。 太武怒,召浩責之。 浩免冠陳謝得釋。 慧龍由是不調。 久之,除樂安王范傅,領並、荊、揚三州大中正。 慧龍抗表,願得南垂自效,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蠻校尉、安南大將軍左長史。 及宋荊州刺史謝晦起兵江陵,引慧龍為援。 慧龍督司馬靈壽等一萬人,拔其思陵戍,進圍項城。 晦敗,乃班師。 後宋將王玄謨寇滑台,詔假慧龍楚兵將軍,與安頡等同討之。 相持五十餘日,諸將以賊盛,莫敢先,慧龍設奇兵大破之。 太武賜以劍馬錢帛,授龍驤將軍,賜爵長社侯,拜滎陽太守,仍領長史。 在任十年,農戰並修,大著聲績,招攜邊遠,歸附者萬餘家,號為善政。 其後宋將到彥之、檀道濟頻頓淮、潁,大相侵掠;慧龍力戰,屢摧其鋒。 彥之與友人蕭斌書曰:「魯軌頑鈍,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龍及韓延之可為深憚。 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訝之。 」宋文縱反間,雲慧龍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邊,因執安南大將軍司馬楚之以叛。 太武聞曰:「此必不然,是齊人忌樂毅耳。 」乃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將軍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 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宋文計既不行,復遣刺客呂玄伯購慧龍首二百戶男、絹一千匹。 玄伯為反間來,屏人有所論。 慧龍疑之,使人探其懷有尺刀。 玄伯叩頭請死。 慧龍曰:「各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 」左右皆言義隆賊心未巳,不殺玄伯,無以創將來。 慧龍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 且吾方以仁義為干鹵,又何憂乎刺客。 」遂舍之。 時人服其寬恕。 慧龍自以遭難流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 生一男一女,遂絶房室,布衣蔬食,不參吉事,舉動必以禮。 太子少傅游雅言于朝曰:「慧龍,古之遺孝也。 」撰帝王制度十八篇,號曰《國典》。 真君元年,拜使持節、寧南將軍、武牢鎮都副將,未至鎮而卒。 臨沒,謂功曹鄭曄曰:「吾覊旅南人,恩非舊結,蒙聖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場效命,誓願鞭屍吳市,戮墳江陰。 不謂嬰此重疾,有心莫遂,非唯仰愧國靈,實亦俯慚后土。 修短命也,夫復何言!身歿後,乞葬河內州縣之東鄉,依古墓而不墳,足藏發齒而已。 庶其魂而有知,猶希結草之報。 」時制,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 曄等申遺意,詔許之。 贈安南將軍、荊州刺史,謚穆侯。 吏人及將士共于墓所起佛寺,圖慧龍及僧彬像而贊之。 呂玄伯感全宥之恩,留守墓側,終身不去。 子寶興襲爵。 寶興少孤,事母至孝。 尚書盧遐妻,崔浩女也。 初,寶興母及遐妻俱孕,浩謂曰:「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及昏,浩為撰儀,躬自監視,謂諸客曰:「此家禮事,宜盡其美。 」及浩被誅,盧遐後妻寶興從母也,緣坐沒官。 寶興亦逃避,未幾得出。 盧遐妻時官賜度斤鎮高車滑骨,寶興盡賣貨產,自出塞贖之以歸。 州闢中從事、別駕,舉秀才,皆不就。 閉門不交人事。 襲爵封長社侯、龍驤將軍。 卒,子瓊襲爵。 瓊字世珍,孝文賜名焉。 太和九年,為典寺令六十年,降侯為伯。 帝納其長女為嬪,拜前將軍、并州大中正。 正始中,為光州刺史,有受納響,為中尉王顯所劾,終得雪免。 神龜中,除左將軍、兗州刺史。 去州歸京,多年沈滯。 所居在司空劉騰宅西,騰雖勢傾朝野,初不候之。 騰既權重,吞併鄰宅,增廣舊居,唯瓊終不肯與,以此久見屈抑。 瓊女適范陽盧道亮,不聽歸其夫家。 女卒,哀慟無已,瓊仍葬之別所,塚不即塞,常于壙內哭泣,久之乃掩,當時深怪之。 加以聾疾,每見道俗,乞丐無已,造次見之,令人笑愕。 道逢太保、廣平王懷,據鞍抗禮,自言馬瘦;懷即以誕馬並乘具與之。 嘗詣尚書令李崇,騎馬至其黃閣,見崇子世哲,直問繼伯在否。 崇趨出,瓊乃下。 崇儉而好以紙帖衣領,瓊哂而掣去之。 崇小子青肫嘗盛服,寵勢亦不足恨。 領軍元叉使奴遺瓊馬,瓊並留奴。 王誦聞之笑曰:「東海之風,于茲墜矣。 」孝昌三年,除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 時瓊子遵業為黃門郎,故有此授。 卒,贈征北將軍、中書監、并州刺史。 自慧龍入國,三世一身,至瓊始有四子。 長子遵業,風儀清秀,涉歷經史。 位著作佐郎,與司徒左長史崔鴻同撰起居注。 遷右軍將軍、兼散騎常侍,慰勞蠕蠕。 乃詣代京,採拾遺文,以補起居所闕。 與崔光、安豐王延明等參定服章。 及光為孝明講《孝經》,遵業預講,延業錄義,並應詔作《釋奠侍宴詩》。 時人語曰:「英英濟濟,王家兄弟。 」轉司徒左長史、黃門郎,監典儀注。 第2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