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見故處士趙郡李謐,十歲喪父,哀號罷鄰人之相;幼事兄枿,恭順盡友于之誠。 十三通《孝經》、《論語》、《毛詩》、《尚書》,曆數之術,尤盡其長。 州閭鄉黨,有神童之號。 年十八,詣學受業時博士即孔璠也。 覽始要終,論端究緒,授者無不欣其言矣。 於是鳩集諸經,廣校同異,比《三傳》事例,名《春秋叢林》十有二卷。 為璠等判析隱伏,垂盈百條。 滯無常滯,纖豪必舉;通不長通,有枉斯屈。 不苟言以違經,弗飾辭而背理,辭氣磊落,觀者忘疲。 每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遂絶跡下帷,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矣。 猶括次專家,搜比黨議,隆科達曙,盛暑通宵。 雖仲舒不窺園,君伯之閉戶,高氏之遺漂,張生之忘食,方之斯人,未足為喻。 謐嘗詣故太常卿劉芳,推問音義,語及中代興廢之由。 芳乃嘆曰:「君若遇高祖,侍中、太常非仆有也。 」前河南尹、黃門侍郎甄琛,內贊近機,朝野傾目,于時親識有求官者,答云:「趙郡李謐,耽學守道,不悶于時,常欲致言,但未有次耳。 諸君何為輕自媒衒?」謂其子曰:「昔鄭玄、盧植不遠數千里詣扶風馬融,今汝明師甚邇,何不就業也?」又謂朝士曰:「甄琛行不愧時,但未薦李謐,以此負朝廷耳。 」又結宇依岩,憑崖鑿室,方欲訓彼青衿,宣揚墳典,冀西河之教重興,北海之風不墜。 而祐善空聞,暴疾而卒。 邦國銜殄悴之哀,儒生結摧梁之慕,況璠等或服議下風,或親承音旨,師儒之義,其可默乎? 事奏,詔曰:「謐屢辭征闢,志守沖素,儒隱之操,深可嘉美。 可遠傍惠、康,近準玄晏。 謚曰:貞靜處士,並表其門閭,以旌高節。 」於是表其門曰文德,裡曰孝義雲。 鬱字永穆,好學沈靖,博通經史。 為廣平王懷友,深見禮遇。 時學士徐遵明教授山東,生徒甚盛。 懷征遵明在館,令鬱問其《五經》義例十餘條,遵明所答數條而已。 稍遷國子博士。 自國學之建,諸博士率不講說,其朝夕教授,唯鬱而已。 謙虛寬雅,甚有儒者之風。 再遷通直散騎常侍。 建義中,以兄枿卒,遂撫育孤侄,歸於鄉裡。 永熙初,除散騎常侍、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兼都官尚書,尋領給事黃門侍郎。 三年,于顯陽殿講《禮記》,詔鬱執經。 鬱解說不窮,群難鋒起,無廢談笑。 孝武及諸王凡預聽者,莫不嗟善。 尋病卒,贈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尚書左仆射、儀同三司、都督、定州刺史。 謐子士謙,字子約,一名容郎,髫齔喪父,事母以孝聞。 母曾歐吐,疑中毒,因跪嘗之。 伯父枿深所嗟尚,每稱:「此兒吾家顏子也。 」年十二,魏廣平王贊闢開府參軍事。 後丁母憂,居喪骨立。 有姊適宋氏,不勝哀而死。 士謙服闋,舍宅為伽藍。 脫身而出,詣學請業,研精不倦,遂博覽群籍,善天文術數。 齊吏部尚書辛術召署員外郎,趙郡王睿舉德行,皆稱疾不就。 和士開亦重其名,將諷朝廷,擢為國子祭酒,因辭得免。 刺史高元海以禮再致之,稱為菩薩。 隋有天下,畢志不仕。 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 親賓至,輒陳樽俎,對之危坐,終日不倦。 李氏宗黨豪盛,每春秋二社,必高會極宴,無不沈醉喧亂。 嘗集士謙所,盛饌盈前,而先為設黍。 謂群從曰:「孔子稱黍為五穀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寧可違乎!」少長肅然,無敢弛惰,退而相謂曰:「既見君子,方覺吾徒之不德也。 」士謙聞而自責曰:「何乃為人疏,頓至于此!」 家富於財,躬處節儉,每以振施為務。 州裡有喪事。 不均,至相鬩訟。 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 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于本主。 望見盜刈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嘗執盜粟者,士謙慰喻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 」遽令放之。 其奴嘗與鄉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斃于手下。 震懼請罪,士謙謂曰:「卿本無殺心,何為相謝?然可速去,無為吏拘。 」性寬厚皆此類也。 後出粟萬石以貸鄉人,屬年谷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 士謙曰:「吾家余粟,本圖賑贍,豈求利哉!」於是悉召債家,為設酒食,對之燔契,曰:「債了矣,幸勿為念也。 」各令罷去。 明年大熟,債家爭來償,士謙拒之,一無所受。 他年饑,多有死者,士謙罄家資為之糜粥,賴以全活者萬計;收埋骸骨,所見無遺;至春,又出田糧種子,分給貧乏。 趙郡農人德之,撫其子孫曰:「此李參軍遺惠也。 」仁心感物,群犬生子,交共相乳。 凶年散谷至萬餘石,合諸藥以救疾癘,如此積三十年。 或謂士謙:「子多陰德。 」士謙曰:「夫言陰德,其猶耳鳴,己獨知之,人無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士謙善談玄理,嘗有客坐,不信佛家應報義。 士謙喻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豈非休咎邪?佛經雲『轉輪五道,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 佛道未來,而賢者已知其然矣。 至若鮌為黃熊,杜宇為鶗鴂,褒君為龍,牛哀為猛獸,君子為鵠,小人為猿,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黿,宣武為鱉,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祜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邪?」客曰:「邢子才雲『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櫟』,仆以為然。 」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作,木豈有心乎?」客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客亦不能難而止。 士謙平生時時為詠懷詩,輒毀其本,不示人。 又嘗論刑罰,遺文不具。 其略曰:「帝王製法,沿革不同,自可損益,無為頓改。 今之臓重者死,是酷而不懲也。 語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 』愚謂此罪,宜從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斷其左腕。 流刑刖去右手三指;又犯者,下其腕。 小盜宜黥。 又犯,刖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則下其腕。 無不止也。 無賴之人,竄之邊裔,職為亂階,適所以召戎矣,非求安之道也。 博弈淫游,盜之萌也,禁而不止,黥之則可。 」有識者頗以為得政體。 隋開皇八年,終於家。 趙州士女聞之,莫不流淚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參軍死乎!」會葬者萬餘人。 李景伯等以士謙道著丘園,條其行狀,詣尚書省請先生之謚,事寢不行,遂相與樹碑于墓。 其妻范陽盧氏,亦有婦德。 及夫終,所有賻贈,一無所受。 謂州裡父老曰:「參軍平生好施,今雖殞歿,安可奪其志哉!」乃散粟五百石以賑窮乏,免奴婢六十人。 案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 當楚、漢之際,廣武君左車則其先也。 左車十四世孫恢,字仲興,漢桓、靈間,高尚不仕,號有道大夫。 恢生定,字文義,仕魏,位漁陽太守。 有子四人,並仕晉。 平字伯括,為樂平太守;機字仲括,位國子博士;隱字叔括,保字季括,位並尚書郎。 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時謂之四括。 第1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