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元盛,小名真奴,范陽人也。 曾祖產,產子績,二世知名于慕容氏。 父崇,馮跋吏部尚書、石城太守。 車駕至和龍,崇率十餘郡歸降,太武甚禮之,呼曰李公。 為北幽州刺史、固安侯。 卒,謚曰襄侯。 母賤,為諸兄所輕。 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貴,吾每觀,或未可知。 」遂使入都為中書學生。 太武幸中書學,見而異之,指謂從者曰:「此小兒終效用於朕之子孫。 」因識眄之。 帝舅陽平王杜超有女,將許貴戚,帝曰:「李後必官達,益人門戶,可以妻之。 」遂勸成婚。 南人李哲常言必當貴達。 杜超之死也,帝親哭三日。 以超女婿,得在喪位出入。 帝指謂左右曰:「觀此人舉動,豈不異於眾也?必為朕家幹事臣。 」聰敏機辯,強記明察。 初,李靈為文成博士,詔崔浩選中書學生器業優者為助教。 浩舉其弟子箱子與盧度世、李敷三人應之。 給事高讜子祐、尚書段霸兒侄等以為浩阿黨其親戚,言于景穆。 以浩為不平,聞之於太武。 太武意在,曰:「雲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兒?」浩對曰:「前亦言合選,但以其先行在外,故不取之。 」帝曰:「可待還,箱子等罷之。 」遂除中書助教、博士,入授文成經。 文成即位,以舊恩親寵,遷儀曹尚書,領中秘書,賜爵扶風公。 贈其母孫氏為容城君。 帝顧群臣曰:「朕始學之歲,情未能專;既總萬機,溫習靡暇。 是故儒道實有闕焉。 豈惟予咎,抑亦師傅之不勤。 所以爵賞仍隆,蓋不遺舊也。 」免冠拜謝。 出為相州刺史。 為政清簡,百姓稱之。 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學官,使士望之流,衣冠之冑,就而受業。 其經藝通明者,上王府。 書奏,獻文從之。 以政為諸州之最,加賜衣服。 自是遂有驕矜自得之志,受納人財物,商胡珍寶。 兵人告言。 尚書李敷與少長相好,每左右之。 或有勸以奏聞,敷不許。 獻文聞罪狀,檻車征,拷劾抵罪。 敷兄弟將見疏斥,有司諷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告列敷等隱罪,可得自全。 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謂其女婿裴攸曰:「吾與李敷,族世雖遠,情如一家。 在事既有此勸,昨來引簪自刺,以帶自絞,而不能致絶。 且亦不知其事。 」攸曰:「何為為他死?敷兄弟事釁可知。 有馮闌者,先為敷殺,其家切恨之。 但呼闌弟問之,足可知委。 」從其言。 又趙郡范標具列敷兄弟事狀,有司以聞,敷坐得罪。 詔列貪冒應死,以糾李敷兄弟,故免。 百鞭髡刑,配為廝役。 之廢也,平壽侯張讜見,與語,奇之。 謂人曰:「此佳士也,終不久屈。 」未幾而復為太倉尚書,攝南部事。 用范標陳策計,令千里之外,戶別轉運,詣倉輸之。 使所在委滯,停延歲月。 百姓競以貨賂,各求在前,於是遠近大為困弊。 道路群議曰:「畜聚斂之人,未若盜臣。 」弟左軍將軍璞謂曰:「范標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辭,未聞德義之言,但有勢利之說。 聽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賊,所謂諂諛讒慝,貪冒奸佞。 不早絶之,後悔無及。 」不從,彌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標。 既寵于獻文,參決軍國大議,兼典選舉,權傾內外,百寮莫不曲節以事之。 標以無功起家拜盧奴令。 獻文崩,遷司空,進爵范陽公,出為侍中、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范標知文明太后之忿,又知內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外叛。 文明太后征至京師,言其叛狀。 曰:「無之。 」引標證。 言:「爾妄雲知我,吾又何言!雖然,爾不顧余之厚德,而忍為此,不仁甚矣。 」標曰:「公德于標,何若李敷之德于公?公昔忍于敷,標今敢不忍公乎?」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貽伊戚,萬悔於心,何嗟及矣!」遂見誅。 璞字季直,性惇厚,多識人物。 賜爵宜陽侯,太常卿。 本紀韓延之,字顯宗,南陽堵陽人,魏司徒暨之後也。 仕晉,位建威將軍、荊州從事,轉平西府錄事參軍。 晉將劉裕伐司馬休之,未至江陵,密與延之書招之。 延之報書,辭甚激厲,曰:「劉裕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欲欺誑國士!」其不屈如此。 事見《南史宋》。 延之以裕父名翹,字顯宗,於是己字顯宗,名子為翹,蓋示不臣劉氏也。 後奔姚興。 泰常二年,與司馬文思等俱入魏。 明元以延之為武牢鎮將,賜爵魯陽侯。 初,延之曾來往柏谷塢,省魯宗之墓,有終焉之志。 因謂之孫云:「河洛三代所都,朝廷必有居此者。 我死,不勞向北代葬也,即可就此。 」子從其言,遂葬宗之墓次。 延之後五十餘年而孝文徙都,其孫數家即居于祖墓之北柏谷塢。 袁式,字季祖,陳郡陽夏人,漢司徒滂之後。 父深,晉侍中。 式在南,歷武陵王遵諮議參軍。 及劉裕執權,式歸姚興。 及姚泓滅,歸魏,為上客,賜爵陽夏子。 與司徒崔浩一面,便盡國士之交。 時朝儀典章悉出於浩,浩以式博于故事,每所草創,恆顧訪之。 性長者,雖覊旅飄泊,而清貧守度,不失士節。 時人甚敬重之,皆呼曰袁諮議。 至延和二年,衛大將軍、樂安王范為雍州刺史,詔式與中書侍郎高允俱為從事中郎。 辭而獲免。 式沈靖樂道,周覽書傳,至于詁訓《倉》、《雅》,偏所留懷。 作《字釋》未就。 以太安二年卒,贈豫州刺史,謚肅侯。 子濟襲父爵,位魏郡太守,政有清稱。 加寧遠將軍。 及宋王劉昶開府,召為諮議參軍。 毛修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也。 世仕晉。 劉裕之平關中,留子義真鎮長安,以修之為司馬。 及義真敗,修之沒統萬。 太武平赫連昌,獲之。 使領吳兵,以功拜吳兵將軍。 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適意。 太武親待之,累遷尚書,賜爵南郡公,常在太官主進禦膳。 從討和龍,時諸軍攻城,行宮人少,宋故將硃修之為雲中將軍,欲率吳兵為逆。 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 以告修之,不聽,乃止。 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 硃修之遂奔馮弘。 修之又以軍功,遷特進、撫軍大將軍,位次崔浩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不博洽,猶涉獵書傳,與共論說之。 次及陳壽《三國志》,雲「有古良史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班史以來無及壽者」。 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得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非其所長。 」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非挾恨之言。 夫亮之相備,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 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 可以趙佗為偶,而以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且亮既據蜀,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 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後入秦川,更求野戰。 魏人知其意,以不戰屈之。 智窮勢盡,發病而死。 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知難乎?」修之謂浩言為然。 後卒於外都大官,謚恭公。 修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魏。 文成初,為金部尚書,襲爵,轉殿中尚書。 法仁言聲壯大,至于軍旅田狩,唱呼處分,振于山谷。 卒,贈征東大將軍、南郡王,謚曰威。 第1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