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帝頗好玄理,以顒有辭義,引入殿內,親近宿直。 帝所爲慘毒之事,顒不敢顯諫,輒誦經中因緣罪福事,帝亦爲之小止。 元徽中,詔爲剡令,有恩惠,百姓思之。 齊高帝輔政,爲齊殿中郎。 建元初,爲長沙王后軍參軍、山陰令。 還爲文惠太子中軍錄事參軍。 文惠在東宮,顒遷正員郎,始興王前軍諮議,直侍殿省,深見賞遇。 顒音辭辯麗,長於佛理,着三宗論言空假義。 西涼州智林道人遺顒書深相讚美,言「捉麈尾來四十餘載,頗見宗錄,唯此涂白黑無一人得者,爲之發病,非意此音猥來入耳」。 其論見重如此。 顒于鍾山西立隱舍,休沐則歸之。 轉太子仆,兼着作,撰起居注。 遷中書郎,兼着作如故。 常游侍東宮。 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衛恆散隷書法,學之甚工。 文惠太子使顒書玄圃茅齋壁。 國子祭酒何胤以倒薤書求就顒換之。 顒笑答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每賓友會同,顒虛席晤語,辭韻如流,聽者忘倦。 兼善老、易,與張融相遇,輒以玄言相滯,彌日不解。 清貧寡慾,終日長蔬,雖有妻子,獨處山舍。 甚機辯,衛將軍王儉謂顒曰:「卿山中何所食?」顒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 」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何胤亦精信佛法,無妻。 太子又問顒:「卿精進何如何胤?」顒曰:「三涂八難,共所未免,然各有累。 」太子曰:「累伊何?」對曰:「周妻何肉。 」其言辭應變如此。 轉國子博士,兼着作如故。 太學諸生慕其風,爭事華辯。 始着四聲切韻行于時。 後卒於官。 子舍。 舍字升逸,幼聰穎,顒異之。 臨終謂曰:「汝不患不富貴,但當將之以道德。 」及長博學,尤精義理,善誦詩書,音韻清辯。 弱冠秀才,除太學博士。 從兄綿爲剡縣,臓汙不少,籍沒資財,舍乃推宅助焉。 建武中,魏人吳苞南歸,有儒學。 尚書仆射江祏招苞講,舍造坐折苞,辭理遒逸,由是名爲口辯。 王亮爲丹陽尹,聞而悅之,闢爲主簿,政事多委焉。 遷太常丞。 梁武帝即位,吏部尚書范雲與顒素善,重舍才器,言之武帝,召拜尚書祠部郎。 禮儀損益,多自捨出。 先是,帝與諸王及吳平侯書皆云弟,舍立議,引武王、周公故事,皆曰汝,從之。 累遷鴻臚卿。 時王亮得罪歸家,故人莫至,舍獨敦恩舊。 及亮卒,身營殯葬,時人稱之。 遷尚書吏部郎,太子右衛率,右衛將軍。 雖居職屢徙,而常留省內,罕得休下。 國史詔誥,儀體法律,軍旅謀謨,皆兼掌之。 日夜侍上,豫機密二十餘年,未嘗離左右。 帝以爲有公輔器。 初,范雲卒,僉以沈約允當樞管,帝以約輕易不如徐勉,於是勉、舍同參國政。 勉小嫌中廢,舍專掌權轄,雅量不及勉而清簡過之,兩人俱稱賢相。 時議國史,疑文帝紀傳之名。 舍以爲「帝紀之籠百事,如干象之包六爻,今若追而爲紀,則事無所包,若直書功德,則傳而非紀。 應于上紀之前,略有仰述」。 從之。 舍占對辯捷,嘗居直廬,語及嗜好,裴子野言從來不嘗食姜。 舍應聲曰:「孔稱‘不徹’,裴乃不嘗。 」一坐皆悅。 與人論謔,終日不絶,而竟不言漏泄機事,衆尤服之。 性儉素,衣服器用,居處床蓆,如布衣之貧者。 每入官府,雖廣廈華堂,閨閣重邃,舍居之則塵埃滿積。 以荻爲障,壞亦不修。 歷侍中、太子詹事。 普通五年,南津校尉郭祖深獲始興相白渦書,餉舍衣履及婢,以聞,坐免官。 以右驍騎將軍知詹事。 卒。 上臨哭哀動左右,追贈侍中、護軍將軍,諡曰簡子。 初,帝鋭意中原,群臣咸言不可,唯舍贊成之。 普通中,累獻捷,帝思其功,下詔述其德美。 以爲「往者南司白渦之劾,恐外議謂朕有私,致此黜免。 追愧若人一介之善,外可量加褒異,以旌善人」。 舍集二十捲。 二子弘義、弘信,弟子弘正。 弘正字思行。 父寶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讓、弘直俱爲伯父舍所養。 年十歲,通老子、周易。 舍每與談論,輒異之,曰:「觀汝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吾右。 」河東裴子野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 十五,召補國子生,仍于國學講易,諸生傳習其義。 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日淺不許。 博士到洽曰:「周郎弱冠講經,豈俟策試?」 普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爲司義侍郎。 弘正醜而不陋,吃而能談,俳諧似優,剛腸似直,善玄理,爲當世所宗。 藏法師于開善寺講說,門徒數百,弘正年少,未知名,着紅褌,錦絞髻,踞門而聽,衆人蔑之,弗譴也。 既而乘間進難,舉坐盡傾,法師疑非世人,覘知,大相賞狎。 劉顯將之尋陽,朝賢畢祖道,顯縣帛十匹,約曰:「險衣來者以賞之。 」衆人競改常服,不過長短之間。 顯曰:「將有甚于此矣。 」既而弘正綠絲布褲,綉假種,軒昂而至,折標取帛。 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晉安王綱爲皇太子。 弘正奏記,請「抗目夷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 其抗直守正如此。 常自稱有才無相,仆射徐勉掌選,以其陋不堪爲尚書郎,乃獻書於勉,其言甚切。 稍遷國子博士。 學中有宋元凶講孝經碑,歷代不改,弘正始到官,即表刊除。 時于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 弘正啓周易疑義凡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系,復詔答之。 後爲平西邵陵王府諮議參軍,有罪應流徙,敕以賜干陀利國。 未去,寄系尚方。 于獄上武帝講武詩,降敕原罪,仍複本位。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大同末,嘗謂弟弘讓曰:「國家阨在數年,當有兵起,吾與汝不知何所逃之。 」及武帝納侯景,弘正謂弘讓曰:「亂階此矣。 」台城陷,弘正諂附王偉,又與周石珍合族,避景諱,改姓姬氏,拜太常。 景將篡之際,使掌禮儀。 及王僧辯東討,元帝謂僧辯曰:「王師近次,朝士孰當先來?」王僧辯曰:「其周弘正乎。 弘正智不後機,體能濟勝,無妻子之顧,有獨決之明,其餘碌碌不逮也。 」俄而前部傳雲弘正至,僧辯飛騎迎之。 及見,歡甚,曰:「吾固知王僧達非後機者,公可坐吾膝上。 」對曰:「可謂進而若將加諸膝,老夫何足以當。 」僧辯即日啓元帝,元帝手書與弘正,仍遣使迎之,謂朝士曰:「晉氏平吳,喜獲二陸,今我討賊,亦得兩周。 」及至,禮數甚優,朝臣無比。 授黃門侍郎,直侍中省。 俄遷左戶尚書,加散騎常侍。 夏月着犢鼻褌,衣朱衣,爲有司所彈。 其放達如此。 元帝嘗着金樓子,曰:「余于諸僧重招提琰法師,隱士重華陽陶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義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 」 弘正善清談,梁末爲玄宗之冠。 及侯景平,僧辯啓送秘府圖籍,敕弘正讎校。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史》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