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字溫才,素從叔也。 父寬,魏左仆射,周小塚宰。 文思在周,年十一,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 尋以父功,封新豐縣子,邑五百戶。 天和初,治武都太守,十姓獠反,文思討平之,復治翼州事。 黨項羌叛,文思率州兵討平之。 進擊資中、武康、隆山生獠及東山獠,並破之。 後從陳王攻齊河陰城,又從武帝攻拔晉州,以勛進授上儀同三司,改封永寧縣公,增邑至千戶。 壽陽劉叔仁作亂,從清河公宇文神舉討之,戰于磚井,在陣生擒叔仁。 又別從王誼破賊于鯉魚柵。 其後累以軍功,遷果毅右旅下大夫。 高祖為丞相,從韋孝寬拒尉迥于武陟。 迥遣其將李圍俊懷州,與行軍總管宇文述擊走之。 破尉惇,平鄴城,皆有功,進授上大將軍,改封洛川縣公。 尋拜隆州刺史。 開皇元年,進爵正平郡公,加邑二千戶。 後為魏州刺史,甚有惠政,及去職,吏民思之,為立碑頌德。 轉冀州刺史。 煬帝嗣位,征為民部尚書。 轉納言,改授右光祿大夫。 從幸江都宮,以足疾不堪趨奏,復授民部尚書,加位左光祿大夫。 卒官,時年七十。 謚曰定。 初,文思當襲父爵,自以非嫡,遂讓封于弟文紀,當世多之。 文紀字溫范,少剛正,有器局。 在周襲爵華山郡公,邑二千七百戶。 自右侍上士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安州總管長史。 將兵迎陳降將李瑗于齊安,與陳將周法尚軍遇,擊走之。 以功進授開府,入為虞部下大夫。 高祖為丞相,改封汾陰縣公。 從梁睿討王謙,以功進授上大將軍。 前後增邑三千戶。 拜資州刺史。 入為宗正少卿,坐事除名。 後數載,復其爵位,拜熊州刺史。 改封上明郡公。 除宗正卿。 兼給事黃門侍郎,判禮部尚書事。 仁壽二年,遷荊州總管。 歲余,卒官,時年五十八。 謚曰恭。 史臣曰:楊素少而輕俠,俶儻不覊,兼文武之資,包英奇之略,志懷遠大,以功名自許。 高祖龍飛,將清六合,許以腹心之奇,每當推彀之重。 掃妖氛于牛斗,江海無波;摧驍騎于龍庭,匈奴遠遁。 考其夷凶靜亂,功臣莫居其右;覽其奇策高文,足為一時之傑。 然專以智詐自立,不由仁義之道,阿諛時主,高下其心。 營構離宮,陷君于奢侈;謀廢塚嫡,致國于傾危。 終使宗廟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禍敗之源,實乃素之由也。 幸而得死,子為亂階,墳土未乾,闔門殂戮,丘隴發掘,宗族誅夷。 則知積惡餘殃,信非徒語。 多行無禮必自及,其斯之謂歟!約外示溫柔,內懷狡算,為蛇畫足,終傾國本,俾無遺育,宜哉! 列傳第十四 ○牛弘 牛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裛氏。 祖熾,郡中正。 父允,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賜姓為牛氏。 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曰:「此兒當貴,善愛養之。 」及長,須貌甚偉,性寬裕,好學博聞。 在周,起家中外府記室、內史上士。 俄轉納言上士,專掌文翰,甚有美稱。 加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 其後襲封臨涇公。 宣政元年,轉內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 開皇初,遷授散騎常侍、秘書監。 弘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曰: 經籍所興,由來尚矣。 爻畫肇于庖羲,文字生於蒼頡。 聖人所以弘宣教導,博通古今,揚于王庭,肆于時夏。 故堯稱至聖,猶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觀古人之象。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 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太公曰:「在《丹書》。 」是知握符禦歷,有國有家者,曷嘗不以《詩》、《書》而為教,因禮樂而成功也。 昔周德既衰,舊經紊棄。 孔子以大聖之才,開素王之業,憲章祖述,制《禮》刊《詩》,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 治國立身,作范垂法。 及秦皇馭宇,吞滅諸侯,任用威力,事不師古,始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 先王墳籍,掃地皆盡。 本既先亡,從而顛覆。 臣以圖讖言之,經典盛衰,信有徵數。 此則書之一厄也。 漢興,改秦之弊,敦尚儒術,建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間出。 外有太常、太史之藏,內有延閣、秘書之府。 至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篇籍。 漢之典文,于斯為盛。 及王莽之末,長安兵起,宮室圖書,並從焚燼。 此則書之二厄也。 光武嗣興,尤重經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 於是鴻生巨儒,繼踵而集,懷經負帙,不遠斯至。 肅宗親臨講肄,和帝數幸書林,其蘭台、石室,鴻都、東觀,秘牒填委,更倍于前。 及孝獻移都,吏民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 所收而西,裁七十餘乘。 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 此則書之三厄也。 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秘書、內外三閣,遣秘書郎鄭默刪定舊文。 時之論者,美其硃紫有別。 晉氏承之,文籍尤廣。 晉秘書監荀勖定魏《內經》,更著《新簿》。 雖古文舊簡,猶雲有缺,新章後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訓范當世。 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而失墜 。 此則書之四厄也。 永嘉之後,寇竊競興。 因河據洛,跨秦帶趙。 論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寂滅無聞。 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僭偽之盛,莫過二秦,以此而論,足可明矣。 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江左。 晉、宋之際,學藝為多,齊、梁之間,經史彌盛。 宋秘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 梁人阮孝緒,亦為《七錄》。 總其書數,三萬餘卷。 及侯景渡江,破滅梁室,秘省經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書史,宛然猶存。 蕭繹據有江陵,遣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典籍,重本七萬餘卷,悉送荊州。 故江表圖書,因斯盡萃于繹矣。 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於外城,所收十才一二。 此則書之五厄也。 後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日不暇給,經籍闕如。 周氏創基關右,戎車未息。 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加收集,方盈萬卷。 高氏據有山東,初亦採訪,驗其本目,殘缺猶多。 及東夏初平,獲其經史,四部重雜,三萬餘卷。 所益舊書,五千而已。 今禦書單本,合一萬五千餘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 比梁之舊目,止有其半。 至于陰陽河洛之篇,醫方圖譜之說,彌復為少。 臣以經書自仲尼已後,迄于當今,年逾千載,數遭五厄,興集之期,屬膺聖世。 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君臨區宇,功無與二,德冠往初。 自華夏分離,彞倫攸斁,其間雖霸王遞起,而世難未夷,欲崇儒業,時或未可。 今土宇邁于三王,民黎盛于兩漢,有人有時,正在今日。 方當大弘文教,納俗昇平,而天下圖書,尚有遺逸,非所以仰協聖情,流訓無窮者也。 臣史籍是司,寢興懷懼。 昔陸賈奏漢祖雲「天下不可馬上治之」,故知經邦立政,在於典謨矣。 為國之本,莫此攸先。 今秘藏見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令大備。 不可王府所無,私家乃有。 然士民殷雜,求訪難知,縱有知者,多懷吝惜,必須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 若猥發明詔,兼開購賞,則異典必臻,觀閣斯積,重道之風,超於前世,不亦善乎!伏願天鑒,少垂照察。 上納之,於是下詔:獻書一卷,賚縑一匹。 一二年間,篇籍稍備。 進爵奇章郡公,邑千五百戶。 第2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2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