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璣玉衡,正天之器,帝王欽若,世傳其象。 漢之孝武,詳考律歷,糾落下閎、鮮于妄人等,共所營定。 逮于張衡,又尋述作,亦其體制,不異閎等。 雖閎制莫存,而衡造有器。 至吳時,陸績、王蕃,並要修鑄。 績小有異,蕃乃事同。 宋有錢樂之,魏初晁崇等,總用銅鐵,小大有殊,規域經模,不異蕃造。 觀蔡邕《月令章句》,鄭玄注《考靈曜》,勢同衡法,迄今不改。 焯以愚管,留情推測,見其數制,莫不違爽。 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余何可驗。 況赤黃均度,月無出入,至所恆定,氣不別衡。 分刻本差,輪迴守故。 其為疏謬,不可復言。 亦既由理不明,致使異家間出。 蓋及宣夜,三說並驅,平、昕、安、穹,四天騰沸。 至當不二,理唯一揆,豈容天體,七種殊說?又影漏去極,就渾可推,百骸共體,本非異物。 此真已驗,彼偽自彰,豈朗日未暉,爝火不息,理有而闕,詎不可悲者也?昔蔡邕自朔方上書曰:「以八尺之儀,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其器,而無其書。 常欲寢伏儀下,案度成數,而為立說。 」邕以負罪朔裔,書奏不許。 邕若蒙許,亦必不能。 邕才不逾張衡,衡本豈有遺思也?則有器無書,觀不能悟。 焯今立術,改正舊渾。 又以二至之影,定去極晷漏,並天地高遠,星辰運周,所宗有本,皆有其率。 祛今賢之巨惑,稽往哲之群疑,豁若雲披,朗如霧散。 為之錯綜,數卷已成,待得影差,謹更啟送。 又云:「《周官》夏至日影,尺有五寸。 張衡、鄭玄、王番、陸績先儒等,皆以為影千里差一寸。 言南戴日下萬五千里,表影正同,天高乃異。 考之算法,必為不可。 寸差千里,亦無典說,明為意斷,事不可依。 今交、愛之州,表北無影,計無萬里,南過戴日。 是千里一寸,非其實差。 焯今說渾,以道為率,道里不定,得差乃審。 既大聖之年,昇平之日,厘改群謬,斯正其時。 請一水工並解算術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數百里,南北使正。 審時以漏,平地以繩,隨氣至分,同日度影。 得其差率,裡即可知。 則天地無所匿其形,辰象無所逃其數,超前顯聖,效象除疑。 請勿以人廢言。 」不用。 至大業三年,敕諸郡測影,而焯尋卒,事遂寢廢。 ○地中 《周禮·大司徒職》:「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此則渾天之正說,立儀象之大本。 故云:「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天地之所合也。 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又《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縣。 置S以縣,眡以景。 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 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案土圭正影,經文闕略,先儒解說,又非明審。 祖恆錯綜經注,以推地中。 其法曰:「先驗昏旦,定刻漏,分辰次。 乃立儀表於准平之地,名曰南表。 漏刻上水,居日之中,更立一表於南表影末,名曰中表。 夜依中表,以望北極樞,而立北表,令參相直。 三表皆以懸準定,乃觀。 三表直者,其立表之地,即當子午之正。 三表曲者,地偏僻。 每觀中表,以知所偏。 中表在西,則立表處在地中之西,當更向東求地中。 若中表在東,則立表處在地中之東也,當更向西求地中。 取三表直者,為地中之正。 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旦始出東方半體,乃立表於中表之東,名曰東表。 令東表與日及中表參相直。 視日之夕,日入西方半體,又立表於中表之西,名曰西表。 亦從中表西望西表及日,參相直。 乃觀三表直者,即地南北之中也。 若中表差近南,則所測之地在卯酉之南。 中表差在北,則所測之地在卯酉之北。 進退南北,求三表直正東西者,則其地處中,居卯酉之正也。 」 ○晷影 昔者周公測晷影于陽城,以參考歷紀。 其于《周禮》,在《大司徒之職》:「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則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 百物阜安,乃建王國。 」然則日為陽精,玄象之著然者也。 生靈因之動息,寒暑由其遞代。 觀陰陽之升降,揆天地之高遠,正位辨方,定時考閏,莫近於茲也。 古法簡略,旨趣難究,術家考測,互有異同。 先儒皆云:「夏至立八尺表於陽城,其影與土圭等。 」案《尚書考靈曜》稱:「日永,景尺五寸;日短,景尺三寸。 」《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景長短,以占和否。 夏至景一尺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 」《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景一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 」劉向《鴻範傳》曰:「夏至景長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 」後漢《四分歷》、魏《景初歷》、宋《元嘉歷》、大明祖沖之歷,皆與《考靈曜》同。 漢、魏及宋,所都皆別,四家曆法,候影則齊。 且緯候所陳,恐難依據。 劉向二分之影,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長短。 然尋晷影尺丈,雖有大較,或地域不改,而分寸參差,或南北殊方,而長短維一。 蓋術士未能精驗,馮占所以致乖。 今刪其繁雜,附於此雲。 第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