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已矣,未應矣(7)!不以生生死(8),不以死死生(9)。 死生有待邪(10)?皆有所一體。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1)?物物者非物(12)。 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13)。 猶其有物也,無已(14)。 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15)」。 【譯文】 冉求向孔子請教:「天地產生以前的情況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可以,古時候就像今天一樣。 」冉求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便退出屋來,第二天再次見到孔子,說:「昨天我問‘天地產生以前的情況可以知道嗎?’先生回答說:‘可以,古時候就象今天一樣。 ’昨天我心裏還很明白,今天就糊塗了,請問先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昨天你心裏明白,是因為心神先有所領悟;今天你糊塗了,是因為又拘滯於具體形象而有所疑問吧?沒有古就沒有今,沒有開始就沒有終結。 不曾有子孫而存在子孫,可以嗎?」冉求不能回答。 孔子說:「算了,不必再回答了!不會為了生而使死者複生,不會為了死而使生者死去。 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賴嗎?其實全存在於一個整體。 有先於天地而產生的物類嗎?使萬物成為具有各別形體事物的並不是具有形體的事物。 萬物的產生不可能先行出現具象性的物體,而是氣的聚合而產生萬物。 由氣的聚合形成萬物之後,這才連續不斷繁衍生息。 聖人對於人的憐愛始終沒有終結,也就是取法於萬物的生生相續。 」 【原文】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1),無有所迎。 ’回敢問其遊(2)。 」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3),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4)。 安化安不化(5),安與之相靡(6),必與之莫多(7)。 狶韋氏之囿(8),黃帝之圃(9),有虞氏之宮(10),湯武之室(11)。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12),故以是非相也(13),而況今之人乎!聖人處物不傷物。 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 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山林與,皋壤與(14)?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 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5)。 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 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齊知之所知(16),則淺矣。 」 【譯文】 顏淵問孔子說:「我曾聽先生說過:‘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 ’請問先生,一個人應該怎樣居處與閒遊。 」 第1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