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撓:動;「手撓」即用手指揮。 顧指:用眼示意。 (10) 德人:德行充實的人,這裏指體察于道,順應外物而居安自得的人。 (11) 共利之:共同以之為利,是說恩澤施及廣眾,人人都共有好處。 謂:通作「為」,「之謂」即「之為」。 (12) 共給之:共同資給財貨。 (13) 怊(chāo)乎:悵然有所失的樣子。 (14) 容:容跡、舉止。 (15) 上:至高無尚。 乘光:駕馭光亮。 (16) 曠:廣遠。 「照曠」猶如普照萬物。 (17) 天地樂:與天地同樂。 (18) 混冥:混同玄合沒有差別。 【譯文】 諄芒向東到大海去,正巧在東海之濱遇到苑風。 苑風問道:「你打算去哪兒呢?」諄芒說:「打算去大海。 」苑風又問:「去做什麼呢?」諄芒說:「大海作為一種物象,江河注入它不會滿溢,不停地舀取它不會枯竭;因而我將到大海遊樂。 」 苑風說:「那麼,先生無意關心庶民百姓嗎?希望能聽到聖人之治。 」諄芒說:「聖人之治嗎?設置官吏施布政令但處處合宜得體;舉賢任才而不遺忘一個能人,讓每個人都能看清事情的真情實況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行為和談吐人人都能自覺自動而自然順化,揮揮手示示意,四方的百姓沒有誰不彙聚而來,這就叫聖人之治。 」苑風說:「希望再能聽到關於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 」諄芒說:「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居處時沒有思索,行動時沒有謀慮,心裏不留存是非美醜。 四海之內人人共得其利就是喜悅,人人共用財貨便是安定;那悲傷的樣子像嬰兒失去了母親,那悵然若失的樣子又像行路時迷失了方向。 財貨使用有餘卻不知道自哪里來,飲食取用充足卻不知道從哪兒出。 這就是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的儀態舉止。 」苑風說:「希望再能聽到什麼是神人。 」諄芒說:「精神超脫物外的神人駕馭著光亮,跟所有事物的形跡一道消失,這就叫普照萬物。 窮盡天命和變化的真情,與天地同樂因而萬事都自然消亡,萬物也就自然回復真情,這就叫混同玄合沒有差異。 」 【原文】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1)。 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2);故離此患也(3)。 」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4)?其亂而後治之與(5)?」 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6)!有虞氏之藥瘍也(7),禿而施髢(8),病而求醫。 孝子操藥以脩慈父(9),其色燋然(10),聖人羞之。 至德之世,不尚賢(11),不使能(12);上如標枝(13),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14),不以為賜。 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 【譯文】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看武王伐紂的部隊。 赤張滿稽說:「周武王還是比不上有虞氏啊!所以天下遭遇這種禍患。 」門無鬼說:「天下太平無事而後有虞氏才去治理呢,還是天下動亂才去治理呢?」 赤張滿稽說:「天下太平無事是人們的心願,又為什麼還要考慮有虞氏的盛德而推舉他為國君呢!有虞氏替人治療頭瘡,毛髮脫落而成禿子方才敷設假髮,正如有了疾病方才會去求醫。 孝子操辦藥物用來調治慈父的疾病,他的面容多麼憔悴,而聖人卻以這種情況為羞。 盛德的時代,不崇尚賢才,不任使能人;國君居於上位如同樹顛高枝無心在上而自然居於高位,百姓卻像無知無識的野鹿無所拘束;行為端正卻不知道把它看作道義,相互友愛卻不知道把它看作仁愛,敦厚老實卻不知道把它看作忠誠,辦事得當卻不知道把它看作信義;無心地活動而又相互支使卻不把它看作恩賜。 所以行動之後不會留下痕跡,事成之後不會留傳後代。 」 【原文】 第1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