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⑦,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⑧,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者應備⑨。 故通於天下者,德也⑩;行於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11);能有所藝者,技也。 技兼於事(12),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3),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14)。 《記》曰(15):「通于一而萬事畢(16),無心得而鬼神服。 」 【注釋】 ①化:變化,運動。 均:均衡,這裏指出于自然。 ②治:這裏指萬物各居其位,各有所得。 ③人卒:百姓。 ④原:本原。 德:自得,即從道的觀念出發對待自我和對待外物的順任態度。 ⑤玄古:遙遠的古代。 君:用如動詞,「君天下」即君臨天下,統馭天下。 ⑥天德:聽任自然,順應自得。 ⑦道:莊子筆下的「道」常常包含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歸根結蒂是沒有區別的,齊一的;一是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非人為所能改變。 這裏側重後一含意。 言:名,稱謂;古人認為能言者必須名分正,名分正方才有談論的可能。 ⑧分:職分。 ⑨汎:「泛」字之異體。 「汎觀」即遍觀。 備:全;自得而又自足的意思。 ⑩本句連同下一句,有的藏本為三個分句:「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就句間關係和所述內容的前後因果看,分述於「道」、「德」、「義」三句更為合理些。 然這裏的注和譯仍從舊本。 (11)事:指萬事萬物因其本性,各施其能。 (12)兼:並同,合於;這裏含有歸向的意思。 (13)畜:養育。 (14)淵:水深的樣子。 「淵靜」指深沉清靜,不擾亂人心。 (15)記:舊注指一書名,為老子所作,但已不可考。 (16)一:這裏實指道。 【譯文】 天和地雖然很大,不過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卻是均衡的;萬物雖然紛雜,不過它們各得其所歸根結蒂卻是同一的;百姓雖然眾多,不過他們的主宰卻都是國君。 國君管理天下要以順應事物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說,遙遠的古代君主統馭天下,一切都出自無為,即聽任自然、順其自得罷了。 用道的觀點來看待稱謂,那麼天下所有的國君都是名正言順的統治者;用道的觀點來看待職分,那麼君和臣各自承擔的道義就分明了;用道的觀念來看待才幹,那麼天下的官吏都盡職盡力;從道的觀念廣泛地觀察,萬事萬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 所以,貫穿於天地的是順應自得的「德」;通行于萬物的是聽任自然的「道」;善於治理天下的是各盡其能各任其事;能夠讓能力和才幹充分發揮的就是各種技巧。 技巧歸結於事務,事務歸結于義理,義理歸結于順應自得的「德」,「德」歸結于聽任自然的「道」,聽任自然的「道」歸結于事物的自然本性。 所以說,古時候養育天下百姓的統治者,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深沉甯寂而人心安定。 《記》這本書上說:「通曉大道因而萬事自然完滿成功,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貼服。 」 【原文】 第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