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將:送。 「不將不迎」指照物之影聽之任之,來的即照,去的不留。 ⑨勝物:指足以反映事物。 【譯文】 不要成為名譽的寄託,不要成為謀略的場所;不要成為世事的負擔,不要成為智慧的主宰。 潛心地體驗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遊樂而不留下蹤跡;任其所能稟承自然,從不表露也從不自得,也就心境清虛淡泊而無所求罷了。 修養高尚的「至人」心思就象一面鏡子,對於外物是來者即照去者不留,應合事物本身從不有所隱藏,所以能夠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損心勞神。 【原文】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①。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②,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注釋】 ①儵(shū)、忽、渾沌:都是虛擬的名字,但用字也是有寓意,「儵」和「忽」指急匆匆的樣子,「渾沌」指聚合不分的樣子,一指人為的,一指自然的,因此「儵」、「忽」寓指有為,而「渾沌」寓指無為。 ②七竅:人頭部的七個孔穴,即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嘴。 【譯文】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 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的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 」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 外篇 駢拇第八 駢拇 【題解】 「駢拇」指併合的腳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著的贅瘤一樣,都是人體上多餘的東西。 什麼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順應人情的東西。 宣導聽任自然,順應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體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非天下之至正也」,說明智慧、仁義和辯言猶如人體上的「駢拇」、「枝指」和「附贅縣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餘的東西。 第二部分至「使天下惑也」,著力批評仁義和禮樂,指出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而「仁義」和「禮樂」卻使「天下惑」。 第三部分至「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進一步指出標榜仁義是亂天下的禍根,從為外物而殉身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殘生損性」,因而是沒有區別的。 餘下為第四部分,指出一切有為都不如不為,從而闡明了不為仁義也不為淫僻的社會觀。 本篇和下篇《馬蹄》可說是姊妹篇,也可把本篇看作《馬蹄》的前奏,反映了莊子無為而治,返歸自然的社會觀和政治觀,對儒家的仁義和禮樂作了直接的批判,但對某些社會的進步也作了否定。 文辭直陳,觀點躍於言表。 【原文】 駢拇枝指①,出乎性哉②!而侈於德③。 附贅縣疣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⑤!而非道德之正也⑥。 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⑦,淫僻于仁義之行⑧,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⑨。 是故駢與明者,亂五色⑩,淫文章(11),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12)?而離朱是已(13)。 多於聰者,亂五聲(14),淫六律(15),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16)?而師曠是已(17)。 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18),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19)?而曾史是已(20)。 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21),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22),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23)?而楊墨是已(24)。 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25)。 【注釋】 第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