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大體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於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說出理想的為政者,聽任人之所為,從不墮入物我兩分的困境。 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蟲之無知」,指出制定各種行為規範乃是一種欺騙,為政者無須多事,倘要強人所難就像「涉海鑿河」,「使蚊負山」一樣。 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進一步宣導無為而治,即「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的主張。 第四部分至「而游於無有者也」,提出所謂「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貸萬物」的無為之治。 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終」,敍述神巫給得道的壺子看相的故事,說明只有「虛」而「藏」才能不為人所測,含蓄地指出為政也得虛己而順應。 第六部分至「故能勝物而不傷」,強調為政清明,應像鏡子那樣,來者就照,去者不留,「勝物」而又「不傷」。 餘下為第七部分,敍述渾沌受人為傷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 寓指有為之政禍害無窮。 全篇以這七個故事,寓托了他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原文】 齧缺問于王倪①,四問而四不知。 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②。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③。 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④,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⑤。 泰氏,其臥徐徐⑥,其覺于於⑦,一以己為馬⑧,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⑨,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 【注釋】 ①齧(niè)缺、王倪:人名。 ②蒲衣子:人名,傳說中的古代賢人。 ③有虞氏:即虞舜。 泰氏:舊注指太昊(hào),即伏羲氏。 ④要(yāo):交結:這裏含有籠絡的意思。 ⑤非人:頗費解,舊注也多迂闊。 這裏似指物我之分兩忘,「入于非人」大意是進入到外物與自我相分的境地。 莊子認為,從根本上講外物與自我統一為一體而無所分別,伏羲氏能無為而治,「知情信」,「德甚真」,因而從不曾進入物我兩分的困境,「以己為馬」、「以己為牛」也聽之任之。 ⑥徐徐:寬緩安閒的樣子。 ⑦于於:悠遊自得的樣子。 ⑧一:或。 一說講作「竟」,亦可通。 ⑨情:真實,實在。 【譯文】 齧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問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 齧缺於是跳了起來高興極了,去到蒲衣子處把上述情況告訴給他。 蒲衣子說:「你如今知道了這種情況嗎?虞舜比不上伏羲氏。 虞舜他心懷仁義以籠絡人心,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不過他還是不曾超脫出人為的物我兩分的困境。 伏羲氏他睡臥時寬緩安適,他覺醒時悠遊自得;他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馬,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實在真實無偽,他的德行確實純真可信,而且從不曾涉入物我兩分的困境。 」 【原文】 肩吾①見狂接輿。 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③,人孰敢不聽而化諸④?」 狂接輿曰:「是欺德也⑤;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⑥。 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⑦?正而後行⑧,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⑨,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⑩,而曾二蟲之無知(11)!」 【注釋】 ①肩吾:人名。 接輿:楚國隱士陸通的字。 ②日中始:莊子假託的又一寓言人物,為肩吾的老師。 一說其人當為「中始」,「日」是一時間詞,往昔的意思。 ③以已出:用自己的意志來推行。 義:儀,法。 「經式」、「儀度」這裏都指法度。 ④化諸:隨之變化呢。 ⑤欺德:欺誑的做法。 ⑥蚉:「蚊」字的異體。 ⑦治外:治理外表。 莊子認為推行法度,只能治理社會的外在表像。 ⑧正:指順應本性。 行:指推行教化。 第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