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 小說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就寫這三個異姓兄弟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人盟誓就決定了三人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的關係。 從歷史傳統來看,義氣並不是新的東西。 它是封建時代小私有者道德觀念的反映。 它一方面表現了小私有者在受剝削壓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見義勇為、自發反抗的積極品德。 歷代遊俠之士那種講義氣、重然諾、感恩遇、報知己的壯烈行動,都是義氣的表現。 歷代農民起義,也往往以義氣為號召。 《言和遺事》寫宋江起事,前後經過三度「結義」,並非毫無現實根據的虛構。 《續通鑒》記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韓山童等領導紅巾起義,也「宰白馬黑牛,誓告天地」。 《平話》到《演義》中所極力渲染的「桃園結義」的傳說,顯然和這個歷史背景有着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繫。 但是,由於「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往往以個人恩怨行為行動的根據,所以這種道德觀念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在《演義》裡,關羽正是被作者當作義氣的化身的英雄人物。 許田射獵時,他拍馬提刀而出,「要斬曹操」,是激于忠義之氣。 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到「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以及斬蔡陽、古城會等一系列行動中,更突出他忠於桃園盟誓、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氣。 華容道釋曹操,在作者看來也是「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的「壯舉」。 在關羽的行動中,我們一方面看到「義氣」的團結鼓舞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明顯地看到「義氣」的侷限。 他「約三事」時雖然自稱「降漢不降曹」,結果還是替曹操斬了顏良、文醜,而華容道釋曹操,更是認敵為友,把個人恩怨放在整體利益之上。 關羽被害後,劉備、張飛旦夕號泣,誓死復仇的行動,也表現出他們重義氣、輕富貴的態度。 所以伐吳之役,連諸葛亮、趙雲等心腹之臣也無力勸阻。 實際上,這也是把個人情誼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也正是由於這種義氣存在着明顯的侷限,所以義氣化身的關羽,後來就為清代統治者所利用,並附會種種迷信色彩,稱為「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而「桃園結義」的形式,也往往被各種封建的江湖幫會用作欺騙的手段。 第3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