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起來的。 這種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 講史說的是歷代興亡和戰爭的故事,如前面已經談到的《全相平話五種》、《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 講史不能把一段歷史有頭有尾地在一兩次說完,必須連續講若干次,每講一次,就等於後來的一回。 在每次講說以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 從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也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繼承關係。 經過宋元兩代長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平妖傳》、《水滸傳》等。 這些小說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說話和戲曲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 它們比起講史有很大的發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雖是歷史的,但更多內容是後人(包括作家)所創造的。 它們的篇幅比講史更長,主要是供讀者閲覽的,而且明確分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節,在每節前面有一個單句的目錄,如「劉玄德斬寇立功」。 到了明中葉後,章回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金瓶梅》等作品。 由於社會生活日益豐富,這些章回小說的故事情節更趨複雜,描寫也更為細膩,它們在內容上和「講史」已沒有一定聯繫,只是在體裁上保持着「講史」的痕跡。 這時章回小說已不分節了,而明確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單句發展成為參差不齊的雙句,最後成為工整的對句。 如明嘉靖後出現的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它們把嘉靖本《三國演義》的兩節合併成一回,兩節的節目即作為回目的兩句,起初兩句是不對偶的,到了毛宗崗修改《三國志演義》的時候,為了「務取精工,以快閲者之目」,就把「參差不對,錯亂無章」的回目改為對偶整齊的二句。 第二節 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和作者 《三國演義》不僅是我國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作品,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小說。 小說的產生,有它自己的歷史過程。 從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來看,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 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 根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 又據《東坡志林》載,王彭嘗云:「徐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 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 宋元時代三國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 《宋史·范純禮傳》及南宋姜白石《觀燈口號》等詩歌中都有演出三國戲的記載。 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至少有《三戰呂布》、《赤壁鏖兵》、《隔江鬥智》等三十多種,在這些劇本中,繼續表現了「尊劉貶曹」的傾向。 三國故事流傳既有那麼長的歷史,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可能很早就產生了,但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國志平話》是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 這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 它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 從評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 不僅擁劉反曹的傾向極為鮮明,而且劉、關、張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氣息,張飛的形象最活躍、最有生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寫得很突出。 全書內容大半是不同於正史的附會和傳說,像司馬仲相斷獄的因果報應故事,張飛毆打常侍段珪、殺定州太守,以及劉、關、張太行山落草等,情節都很離奇。 而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 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可知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 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羅貫中在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這部影響深遠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第3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