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南方割據勢力以後,1368年即皇帝位,隨即派大軍掃蕩山東、兩河,直取大都(北京),逐步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明初統治集團中有不少人曾參與過元末農民大起義,因此,他們懂得引起農民起義的原因。 朱元璋曾說過:「夫步急則躓,弦急則絶,民急則亂,居上之道,正當用寬,但云寬則得眾,不雲寬之失也。 」又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 」(《洪武實錄》)朱元璋懾于「民急則亂」的歷史教訓,斟酌歷朝統治制度上的利弊得失,在經濟上移民墾荒,注意興修水利,實行軍屯,減輕賦稅,使元末戰爭中逃亡的人口,重歸家園;同時又解放工奴,簡約商稅,扶持工商,從而使農業生產和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很快的恢復和發展。 在政治上極力鞏固皇權統治,廢除了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歷史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制度,軍政大權攬于一身,這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惡性發展。 為鞏固皇權統治,又大肆殺戮功臣。 洪武十三年,興胡黨大獄,加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凌遲處死。 該案延續達十年,「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 洪武二十六年又興藍黨大獄,指大將軍藍玉謀為不軌,凌遲處死,「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 到了永樂、宣德時期又削弱諸王權力,和建立內閣制度,進一步鞏固並發展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在文化思想上實現了嚴酷的控制,對封建文人採取了籠絡和高壓的手段。 朱元璋曾親自籌劃,開設文華堂招攬人才。 明成祖朱棣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編纂類書《永樂大典》,凡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為我國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他們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學。 朱元璋規定「四書」「五經」為國子監的功課,並明令全國府州縣學及閭裡私塾中都要「以孔子所定經書誨諸生,毋以儀、秦縱橫壞其心術(《明書·學校志》)。 朱棣又命胡文、楊榮等人修“四書」、「五經」和《性理大全》。 在積極提倡理學的同時,又實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朱元璋和劉基定八股文程式,專從四書五經命題,並只能依朱註解釋,所謂「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 在形式上又限制在八股體制以為,連字數多寡,也有嚴格規定,這比起唐宋以詩賦策論取士顯然更加有害。 它不僅加強了思想和文化的專制統治;在文學上也起了支持保守派的復古主義和助長形式主義的惡劣影響。 統治者除了上述籠絡、利用的手段外,還對文人採取了高壓政策。 洪武年間規定「寰中(國內)士大夫不為君用,罪該抄殺」。 詩人高啟就因辭官被腰斬,蘇州文人姚潤、王謨被征不來,都被斬首抄家。 從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的前後十三年中,朱元璋又不斷地大興文字獄。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謝增俸表》,有「作則垂憲」一句,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賀表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 朱元璋以為故意諷刺他作過紅巾軍,嘲笑他和尚出身,立即將他們斬首。 在這種封建淫威之下,文人為免于慘禍,謹小慎微,一時成了風氣。 明開國以來一百多年時間內,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在經歷了一段恢復、發展的時期以後,開始出現了比較繁榮的局面。 正因為這樣,封建統治者所實行的統制文化思想的措施,就更容易收到成效。 第3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