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國賊懷奸從佞,遣愚夫等輩生嗔;說忠臣負屈銜冤,鐵心腸也須下淚。 講鬼怪,令羽士心寒膽顫;論閨怨,遣佳人綠慘紅愁。 說人頭廝挺,令羽(當作武)士快心;言兩陣對圓,使雄夫壯志。 談呂相青雲得路,遣才人着意群書;演霜林白日昇天,教隱士如初學道。 童發跡話,使寒門發憤;講負心底,令奸漢包羞。 可想見說話內容的豐富和藝術上所達到的水平。 宋代說話藝人還有書會、「雄辯社」等組織,用以出版書籍、切磋伎藝。 《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汴京有霍四究專說三國故事,尹常賣專說五代故事。 《武林舊事》說南宋杭州講史有喬萬卷、許貢士等二十三人;說經、諢經有長嘯和尚、彭道士等十七人;「小說」有蔡和、李公佐、張小四郎等五十二人。 說話人數比任何其他技藝為多,而其中說「小說」的又比講史、說經的多出一倍以上,這說明它是最受聽眾歡迎的。 說話這一民間伎藝至遲在中唐就有了。 從元稹《寄白樂天代書一百韻》詩中「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兩句下的自注和段成式《酉陽雜俎》中關於「市人小說」的片段記載看,唐代的說話藝術已漸趨成熟。 而從《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本》和《葉淨能話》等幾篇現存的唐話本看,儘管情節還不夠集中,語言還不夠通俗,但無疑是宋元話本的先驅。 變文除人物故事的描繪外,它的散文韻文交錯的體裁也為部分話本所吸收。 《清平山堂話本》中《快嘴李翠蓮》通篇以韻語說唱為主,《刎頸鴛鴦會》中也夾唱十首〈商調·醋葫蘆〉,其他如《京本通俗小說》中的《碾玉觀音》、《菩薩蠻》也雜有很多韻語,都可以看出變文的影響。 比之唐傳奇和變文,話本的體裁有它的特色。 說話人為延遲正文開講時間,等候聽眾,並穩定早到聽眾的情緒,因此汲取變文裡押座文的經驗,在正文之前吟誦幾首詩詞或講一兩個小故事,叫做「入話」。 這些詩詞、小故事大都和正文意思相關,可以互相引發。 說話人為渲染故事場景或人物風貌,往往在話本中穿插駢文或詩詞。 話本結尾又常用詩句總結全篇,勸戒聽眾。 這些地方還殘留着說唱文學的遺蹟。 「小說」原名銀字兒,最初也用樂器伴奏,後來才逐漸減少了音樂歌唱的成分而獨立發展。 說話人為吸引聽眾再來聽講,往往選擇故事引人入勝處突然中止,這是後來章回小說分回的起源。 第二節 話本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話本小說的流行正當印刷事業普遍發展的宋元時期,當時說話篇目僅「小說」一項,據《醉翁談錄》所記已達百種以上,實際當不止此數。 為什麼流傳下來的卻這樣少呢‧這主要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通俗文學的歧視,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也給它帶來重大損失。 據《四庫全書》雜史類存目《平播始末》提要說,《永樂大典》有平話一門,所收平話極多,其中當有不少宋元舊編。 一九年,英法聯軍入京,《永樂大典》散佚,這部分平話就無法再見到了。 「小說」是說話中影響最大的一家。 由於「小說」多就現實生活汲取題材,形式短小精悍,內容新鮮活潑,因此最為群眾所歡迎。 《都城紀勝》說當時講史的「最畏小說人,蓋小說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就說明了這情況。 現存宋元話本的「小說」,包括《京本通俗小說》的全部,《清平山堂話本》中的大部和《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中的小部分,約四十篇左右。 宋元話本與明代擬話本有時不易區分。 大抵以宋元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反映宋元社會生活面貌,而在若干細節上(如風俗習慣、地名、官名)又符合宋元社會情況的,即使其中有經過後人改動的地方,依然可看作宋元話本。 第2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