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詩裡已經沒有盛唐邊塞詩那種樂觀豪放的情調,即使和王昌齡《從軍行》中描寫「邊愁」的詩相比,也有淒涼感傷和雄渾悲壯的差別。 這個差別雖然不只是詩人風格不同的問題。 但他這些絶句在藝術上成就很高。 形象的完整豐富,韻味的含蓄深長,音韻的和諧宛轉,語言的精煉自然,都接近王昌齡。 據史傳說,他的絶句一類的詩,「每作一篇,為教坊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 而「回樂烽前」一篇,更是「天下以為歌詞」的名作。 李益在其他詩體上,也偶有佳作。 如《從軍次六胡北飲馬磨劍石為視殤辭》,雜用屈原、李白的浪漫主義手法寫出為陣亡將士招魂的長歌。 他的七律如《鹽州過胡兒飲馬泉》,也是比較好的邊塞作品。 此外,他的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雖非邊塞詩,也頗為人所傳誦: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這首詩語簡情深,非經歷離亂生活的人寫不出。 第三節 杜甫詩歌的藝術性 杜甫異常重視詩歌的藝術性。 他對於一篇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即所謂「毫髮無遺憾」。 因此,他的詩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是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典範。 從創作方法上來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現實主義。 杜甫有他獨特的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詩多取材於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為了真實地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他需要採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這就是形成他的詩的這一特色的內在原因。 為了比較便于闡明杜詩現實主義的若干特點,我們可以分別地就敘事詩和抒情詩兩方面來談。 杜甫的敘事詩,特別值得我們珍視。 在他以前,文人寫的敘事詩是很少的,敘人民的事的就更少。 杜甫的敘事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現實主義特色也表現得最為突出,最為充分。 這有以下幾點: 第一,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 在杜甫許多著名的敘事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很善於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通過個別,反映一般。 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別」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範例。 例如《無家別》裡,寫亂後鄉裡的面目,寫無家可歸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寫士兵對死於溝壑的母親的回憶,都有極其深廣的現實內容。 就以《羌村》來說,雖然是敘述詩人自己亂後回鄉的經歷,但是,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欷虛」的場面,絶不只是反映了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歷。 杜甫這些詩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能令人讀後感到驚心動魄,其秘密也就在於它是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還善於把巨大的社會內容集中在一兩句詩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為它是詩人以如椽的詩筆,概括了社會現實中的尖鋭的矛盾,寫出了統治集團的鐵案如山的罪證。 他如:「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等,同樣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紙背」的名句。 盧世榷評「萬姓瘡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說:「合字肥字,慘不可讀。 詩有一字而峻奪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奪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結果。 第二,寓主觀于客觀。 也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 這是杜甫敘事詩最大的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因為必須具有善於剋制自己的激動的冷靜頭腦。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躍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絶,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第1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