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宋兩人關於詩律的言論,我們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從現存南北朝、隋、唐詩歌來看,南北朝陰鏗的《夾池竹》、《昭君怨》,徐陵的《關山月》、《鬥雞》,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舟中望月》等約二十多篇詩,已暗合五律規格。 隋及唐初以來,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 至于七律,則庾信的《烏夜啼》,隋煬帝的《江都宮樂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雛形,到杜審言已完全合格。 由此可見,沈、宋在詩律上的貢獻,並不在他們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於從前人和當代人應用形式格律的各種實踐經驗中,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最後完成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使以後作詩的人有明確的規格可以遵循。 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詩歌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自此以後,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界限有了更明確的劃分,詩人在創作上,專工新體和專工古體也漸漸有了分道揚鑣之勢。 這的確是「詞章改革之大機」(《詩藪》內篇卷四)。 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隋唐以來一百幾十年中,由於邊境戰爭的頻繁,疆土的擴大,以及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人們對邊塞生活漸漸關心,對邊塞的知識也豐富了,他們對邊塞不僅不感到那麼荒涼可怕,而且還感到新奇。 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 在這些社會歷史條件下,從隋代以來,邊塞詩不斷增多,四傑和陳子昂對邊塞詩又有新的發展。 到盛唐時期,邊塞生活已經成為詩人們共同注意的主題。 但在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邊塞生活體驗的高適和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績。 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在藝術上也有新的創造,大大地促進了盛唐詩歌的繁榮。 但上述詩人的優秀作品也並不限于邊塞詩。 第一節 高適 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修(今河北滄縣)人。 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 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也沒有找到出路。 此後,他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 這一時期,他曾經和李白、杜甫在齊趙一帶飲酒遊獵,懷古賦詩。 天寶八載,他已經將近五十歲,才由宋州刺史張九皋推薦,舉有道科,任封丘尉。 他不甘作這個「拜迎長官」、「鞭撻黎遮」的小官,因棄官客河西,由於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推薦,掌幕府書記。 安祿山之亂髮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潼關失守後,他奔赴行在,見玄宗陳述軍事,得到玄宗、肅宗的重視,連續陞遷,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於長安。 高適詩中的優秀作品大多數都作於北上薊門、浪游梁宋時期。 《舊唐書》說他「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並不符合事實。 他是一個「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的詩人。 在薊門所寫的《塞上》詩裡,他對當時的邊事表示了深深的憂慮:「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 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同時,他表示了「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的功業抱負。 在《塞下曲》裡,他更豪邁地說:「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 古人味此道,往往成老翁。 」但是,他的壯志落空了。 他的《薊中作》說:「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薊門時期,對邊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實際的觀察。 在《薊門五首》中,他描寫了士卒的遊獵生活,也歌頌了士卒們在戰鬥中的英勇精神:「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但是他對士卒的久戍不歸,也表示同情:「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當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虜的生活作比較後,他更感到非常憤慨:「士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望,長欲涕沾臆!」他後來回到梁宋時,還對一個在軍中任職的朋友指責這種縱容降虜,養臃遺患的政策,並且希望朋友把他的意見轉達帥府(見《睢陽酬別暢大判官》一詩)。 開元二十六年,他在梁宋創作了他邊塞詩中最傑出的代表作《燕歌行》: 第1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