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範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 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 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 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張松如說:「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複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面了。 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只能互相排斥。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於辯證法而終於形而上學。 」對此,我們倒認為,沒有必要從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往往這麼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聽到這些話後,大概很少有人去鑽牛角尖,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老子的這些警句並不存在絶對化的問題。 《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慾,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 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老子》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監,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 第十五章 第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