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1、邦:一本作國。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 交,會集、會總。 3、或下而取:下,謙下;取,借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 [引語] 本章是老子針對當時兼併戰爭帶來的痛苦,講到如何處理好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係,表達了老子治國和國與國關係的政治主張。 在老子看來,國與國之間能否和平相處,關鍵在於大國,所以一再提出大國要謙下,不可以強大而凌辱、欺壓、侵略小國。 這章中仍有社會政治的辯證法思想。 大國應該像江海,謙居下流,天下才能交歸。 大國還應像嫻靜的雌性,以靜自處下位,而勝雄性。 這裡的國,是指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本章文字淺顯,易於讀懂。 [評析] 春秋末期,諸侯國到處林立,大國爭霸,小國自保,戰爭接連不斷地發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災難。 任繼愈說:「這裡老子講的大國領導小國,小國奉承大國,是希望小國大國維持春秋時期的情況,不要改變。 他希望社會永遠停留在分散割據狀態。 這是和歷史發展的方向背道而弛的。 」(《老子新譯》)任繼愈先生這樣分析,自然有其道理。 因為老子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小國寡民。 國與國之間相安無事,和平相處。 然而,深入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感到老子還有另外一種考慮。 古今中外,人類社會能否得到安寧與和平,往往由大國、強國的國策所決定。 大國、強國的慾望不過是要兼併和畜養小國、弱國;而小國、弱國的願望,則是為了與大國修好和共處。 在這兩者的關係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國、強國。 本章在開頭和結語一再強調大國應該謙下包容,不可自恃強大而凌越弱小。 只有這樣,才可以贏得小國的信服。 從此看來,老子的用心又是符合百姓們的願望。 第62章: 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⑥,不如坐進此道⑦。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 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 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註釋] 1、奧:一說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是藏,含有庇蔭之意。 其實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5、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着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 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 7、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引語] 本章再一次宣揚「道」的好處和作用。 老子認為,清靜無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寶,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須保有它。 所以有人認為,這一章的新意就在於指出世人在「道」面前應該一律平等。 「道」保護善人,但也不拋棄不善人,它有求必應,有過必除。 這是「道」的可貴之處。 如果說在上一章,老子強調統一即「和」的思想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上的運用,這一章則是在人際關係上的運用。 本章的目的,在於曉諭人君行「無為」之政。 [評析]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