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榮趎回到寓所,求取自己所喜好的東西,捨棄自己所討厭的東西,整整十天愁思苦想,再去拜見老子。 老子說:「你作了自我反省,鬱鬱不安的心情實在是沉重啊!然而你心中那充滿外溢的情況說明還是存有邪念。 受到外物的束縛便不可避免繁雜與急促,於是內心世界必將堵塞不通;內心世界受到束縛便不可避除雜亂無緒和急促,於是外部感官必定會閉塞不通。 外部感官和內心世界都被束縛纏繞,即使道德高尚也不能持守,何況是初初學道仿行的人呢!」 南榮趎說:「鄰裡的人生了病,周圍的鄉鄰詢問他,生病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個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像我這樣的聽聞大道,好比服用了藥物反而加重了病情,因而我只希望能聽到養護生命的常規罷了。 」老子說:「養護生命的常規,能夠使身形與精神渾一諧合嗎?能夠不失卻真性嗎?能夠不求助于卜筮而知道吉凶嗎?能夠滿足於自己的本分嗎?能夠對消逝了的東西不作追求嗎?能夠捨棄倣傚他人的心思而尋求自身的完善嗎?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嗎?能夠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嗎?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樸質嗎?嬰兒整天啼哭咽喉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聲音諧和自然達到了頂點;嬰兒整天握著小手而不鬆開,這是因為聽任小手自然地握著乃是嬰兒的天性與常態;嬰兒整天瞪着小眼睛一點也不眨眼,這是因為內心世界不會滯留于外界事物。 行走起來不知道去哪裡,平日居處不知道做什麼,接觸外物隨順應合,如同隨波逐流、聽其自然:這就是養護生命的常規了。 」 南榮趎:「那麼這就是至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嗎?」老子回答:「不是的。 這僅只是所謂冰凍消解那樣自然消除心中積滯的本能吧?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跟人們一塊兒向大地尋食而又跟人們一塊兒向天尋樂,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擾亂自己,不參與怪異,不參與圖謀,不參與塵俗的事務,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走了。 又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地到來。 這就是所說的養護生命的常規。 」南榮趎說:「那麼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嗎?」老子說:「沒有。 我原本就告訴過你:『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樸質嗎?』嬰兒活動不知道幹什麼,行走不知道去哪裡,身形像枯槁的樹枝而心境像熄盡了死灰。 像這樣的人,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也不會降臨。 禍福都不存在,哪裡還會有人間的災害呢!」 第153講: 宇泰定者(1),發乎天光(2)。 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3),物見其物。 人有脩者(4),乃今有恆(5);有恆者,人舍之(6),天助之。 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7),辯其所不能辯也。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8)。 備物以將形(9),藏不虞以生心(10),敬中以達彼(11),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12),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13),不可內于靈台(14)。 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15),而不可持者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16),每發而不當(17),業入而不捨(18),每更為失。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19),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閒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券內者(20),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21)。 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22);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23),人見其跂(24),猶之魁然(25)。 與物窮者(26),物入焉(27);與物且者(28),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29)。 兵莫憯于志(30),鏌鎁為下(31);寇莫大於陰陽(32),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非陰陽賊之(33),心則使之也。 【譯文】 心境安泰鎮定的人,就會發出自然的光芒。 發出自然光芒的,人各自顯其為人,物各自顯其為物。 注重修養的人,才能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境界;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境界,人們就會自然地嚮往他,上天也會幫助他。 人們所嚮往的,稱他叫做天民;上天輔佐的,稱他叫做天子。 學習,是想要學習那些不能學到的東西;行走,是想要去到那些不能去到的地方;分辨,是想要分辨那些不易辨清的事物。 知道停留于所不知道的境域,便達到了知道的極點。 假如有人不是這樣,那麼自然的稟性一定會使他敗亡。 第1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