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13),不能與人柄。 操之則慄(14),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鑑,以其所不休者(15),是天之戮民也(16)。 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17)。 故曰:“正者,正也。 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18)。 」 【譯文】 孔子活了五十一歲還沒有領悟大道,於是往南去到沛地拜見老聃。 老聃說:「你來了嗎?我聽說你是北方的賢者,你恐怕已經領悟了大道吧?」孔子說:「還未能得到。 」老子說:「你是怎樣尋求大道的呢?」孔子說:「我在規範、法度方面尋求大道,用了五年的功夫還未得到。 」老子說:「你又怎樣尋求大道呢?」孔子說:「我又從陰陽的變化來尋求,十二年了還是未能得到。 」 老子說:“會是這樣的。 假使道可以用來進獻,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國君進獻大道;假使道可以用來奉送,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自己的雙親奉送大道;假使道可以傳告他人,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告訴給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給與人,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用來給與他的子孫。 然而不可以這樣做的原因,沒有別的,內心不能自持因而大道不能停留,對外沒有什麼相對應因而大道不能推行。 從內心發出的東西,倘若不能為外者所接受,聖人也就不會有所傳教;從外部進入內心的東西,倘若心中無所領悟而不能自持,聖人也就不會有所憐惜。 名聲,乃是人人都可使用的器物,不可過多獵取。 仁義,乃是前代帝王的館舍,可以住上一宿而不可以久居,多次交往必然會生出許多責難。 “古代道德修養高的至人,對於仁來說只是借路,對於義來說只是暫住,而遊樂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境域,生活于馬虎簡單、無奢無華的境地,立身于從不施與的園圃。 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便是無為;馬虎簡單、無奢無華,就易於生存;從不施與,就不會使自己受損也無裨益於他人。 古代稱這種情況叫做神采真實的遨遊。 「把貪圖財賄看作正確的人,不會讓人利祿;把追求顯赫看作正確的人,不會讓人名聲;迷戀權勢的人,不會授人權柄。 掌握了利祿、名聲和權勢便唯恐喪失而整日顫慄不安,而放棄上述東西又會悲苦不堪,而且心中全無一點鑒識,眼睛只盯住自己所無休止追逐的東西,這樣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怨恨、恩惠、獲取、施與、諫諍、教化、生存、殺戮、這八種作法全是用來端正他人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的變化而無所阻塞滯留的人才能夠運用它。 所以說,所謂正,就是使人端正。 內心裡認為不是這樣,那麼心靈的門戶就永遠不可能打開。 」 第75講: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夫播穅眯目(1)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2),則通昔不寐矣(3)。 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4),亂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5),總德而立矣(6),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7)?夫鵠不日浴而白(8),烏不日黔而黑(9)。 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10),名譽之觀(11),不足以為廣(12)。 泉涸(13),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14),相濡以沫(15),不若相忘于江湖。 」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16)?」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17),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予口張而不能嗋(18),予又何規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19),雷聲而淵默(20),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21)?」遂以孔子聲見老聃(22)。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23),微曰:「予年運而往矣(24);子將何以戒我乎(25)?」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26),其系聲名一也。 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進(27)!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