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鄢陵之戰時,晉國討伐鄭國,楚國出兵救鄭。 大夫們都想作戰,範文子不同意,說:「我聽說,統治人民要使用刑罰來端正臣民,這件事做到了,然後才能對外顯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國內團結,國外畏懼。 現在我國司法官用來懲罰小民的刀鋸,天天使用得快要壞了,而用來懲罰大臣的斧鉞卻並不使用。 在國內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況對外呢?戰爭,就是一種刑罰,是用來懲罰過錯的。 過錯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來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來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過錯。 小民沒有怨恨,大臣不犯過失,然後可以用兵,去懲罰國外那些不順服的人。 如今我國的刑罰施加不到大臣,卻下狠心來對付小民,那麼,想靠誰來振作軍威呢?軍威不振而打勝仗,只是一種僥倖。 依靠僥倖成功來治理國家,一定會有內憂。 況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既無外患,又無內憂,如果不是聖人,必然只有偏于一頭才行。 如果偏失的一頭在國外,那還可以補救,如果毛病在國內發生,那就難於應付了。 我們何不姑且撇開楚國和鄭國,把它們作為外患呢。 」 範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第150講:鄢之役,晉伐鄭,荊救之。 欒武子將上軍,範文子將下軍。 欒武子欲戰,範文子不欲,曰:「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稱晉之德,諸侯皆叛,國可以少安。 唯有諸侯,故擾擾焉,凡諸侯,難之本也。 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聖人,不有外患,必有內憂,盍姑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諸臣之內相與,必將輯睦。 今我戰又勝荊與鄭,吾君將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昵而益婦人田,不奪諸大夫田,則焉取以益此?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將與幾人?戰若不勝,則晉國之福也;戰若勝,亂地之秩者也,其產將害大,盍姑無戰乎!」欒武子曰:「昔韓之役①,惠公不復舍②;邲之役③,三軍不振旅;箕之役④,先軫不覆命⑤:晉國固有大恥三。 今我任晉國之政,不毀晉恥,又以違蠻、夷重之⑥,雖有後患,非吾所知也。 」範文子曰:「擇福莫若重,擇禍莫若輕,福無所用輕,禍無所用重,晉國故有大恥,與其君臣不相聽以為諸侯笑也,盍姑以違蠻、夷為恥乎。 」欒武子不聽,遂與荊人戰于鄢陵,大勝之。 於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昵,殺三郤而屍諸朝⑦,納其室以分婦人,於是乎國人不蠲,遂弒諸翼⑧,葬于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 厲公之所以死者⑨,唯無德而功烈多,服者眾也。 【註釋】 ①韓之役:指魯僖公十五年(前645)十月秦、晉兩國發生在韓原的戰役。 韓,韓原。 在今山西芮城。 ②惠公:晉惠公,在韓原戰役中,晉惠公被俘。 ③邲之役:指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六月晉、楚兩國發生在邲地的著名戰役。 邲,鄭邑名,在今河南滎陽北。 ④箕之役: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六月晉、狄兩國發生在箕地的戰役。 箕,晉邑名,在今山西蒲縣東北。 ⑤先軫:即原軫,晉國大將,在箕地戰役中戰死。 ⑥蠻、夷:指楚國。 ⑦三郤:郤錡、郤犨、郤至,都是晉卿。 ⑧翼:晉國故都,在今山西翼城南。 ⑨厲公:晉厲公。 【譯文】 在鄢陵戰役中,晉國討伐鄭國,楚國發兵來救。 欒武子統帥上軍,範文子統帥下軍。 欒武子想出戰,範文子不同意,說:“我聽說,只有德行純厚的人能夠享受大福,沒有德行而歸服的人眾多,肯定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衡量晉國的德行,如果諸侯都背叛了,國內才可以稍微獲得安寧。 正因為有些諸侯歸附我們,所以搞得紛紛擾擾,這些諸侯,是禍亂的根源。 況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既無外患,又無內憂,如果不是聖人,沒有外患,必有內憂,我們何不姑且撇開楚國和鄭國,把它們作為外患呢!大臣之間相處,肯定會和睦。 如今我們攻打並且戰勝了楚國和鄭國,那麼我們的國君就將會誇耀自己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語譯註》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