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冉有:孔子的學生,名求,是季康子的家臣。 ②稯:計算穀物的單位,古制六百四十斛為一稯。 秉:這裡指計算禾把的單位。 缶:古制十六斗為一缶。 ③籍:指籍田法,即田賦法。 【譯文】 季康子打算按田畝增收田賦,派冉有徵求孔子的意見。 孔子不作正式答復,私下對冉有說:「冉有,你沒聽說嗎?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勞力的強弱徵收田賦,而且根據土地的遠近來對田賦加以調整;徵收商稅按照商人的利潤收入,而且估量其財產的多少來對商稅加以調整;分派勞役則按照各家男丁的數目,而且要照顧那些年老和幼小的男子。 於是就有了鰥、寡、孤、疾的名稱,有戰事時才徵召他們,無戰事時就免除。 有戰事的這年,每一井田要出一稯糧、一秉禾草、一缶米,不超過這個標準。 先王認為這樣就足夠用了。 如果季康子想按法辦,那已有周公的田賦法了;如果要不顧法規辦事,就隨意賦稅好了,又何必來徵求我的意見呢?」 第71講:桓公自莒反于齊①,使鮑叔為宰②,辭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③。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鈎,是以濱于死。 」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 君若宥而反之,失猶是也。 」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桓公曰:「施伯④,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 』則予我矣。 」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⑤,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 」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 」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 請生之。 」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 齊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釁,三浴之。 桓公親逆之於郊,而與之坐而問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築台以為高位⑥,田、狩、罼、弋⑦,不聽國政,卑聖侮士,而唯女是崇。 九妃、六嬪,陳妾數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綉。 戎士凍餒,戎車待游車之■,戎士待陳妾之餘。 優笑在前,賢材在後,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此若何?」管子對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⑧,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⑨。 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⑩,式權以相應,比綴以度,竱本肇末,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班序顛毛,以為民紀統。 」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而慎用其六柄焉(11)。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易。 」公曰:「處士、農、工、商若何?」管子對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令夫士,群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士之子恆為士。 “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協材。 旦暮從事,施于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 少而 第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語譯註》
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