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喝水而不吃東西的,是蟬;不喝水又不吃東西的,是蜉蝣。 第562講: 27.116虞舜、孝己(1),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2),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3),知而窮於世。 劫迫于暴國而無所闢之(4),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註釋】 (1)虞舜:見3.1注(10)。 據《孟子·萬章上》及《史記·五帝本紀》,舜的母親死後,其父瞽 瞍又娶妻生了象,瞽瞍與象多次謀殺舜,但舜不失孝父愛弟之道,當了天子後,還去朝拜父親,封象 為諸侯。 孝己:見23.13注(1)。 (2)比干:見8.15注(8)。 子胥:見13.2注(8)。 (3)仲尼:見5.4 注(4)。 顏淵:即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4)闢:通「避」,參見13.4。 【譯文】 虞舜、孝己,孝順父母而父母不愛他們;比干、子胥,忠於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們;孔子、顏淵,明智通達而在社會上窮困窘迫。 被迫生活在暴君統治的國家中而又沒有辦法避開這種處境,那就應該崇尚他的善行,宣揚他的美德,稱道他的長處,而不宣揚他的短處。 第563講: 27.117惟惟而亡者(1),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2),口也。 【註釋】 (1)惟惟:通「唯唯」(w • 7i • 委),應答聲,等於說「是是」,這裡用來形容表面上所裝出的唯 命是從的恭維模樣。 (2)俞:見4.2注(2)。 【譯文】 唯唯諾諾卻導致死亡的,是由於他誹謗人;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他詆毀人;澄清它而愈來愈混濁的,是由於他搬弄口舌。 第564講: 27.118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譯文】 君子能夠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別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別人一定任用自己。 第565講: 27.119誥誓不及五帝(1),盟詛不及三王(2),交質子不及五伯(3)。 【註釋】 (1)誥:對下發佈告誡之文。 《尚書》有《仲虺之誥》、《康誥》等。 誓:告誡將士守約的言辭。 《尚書》有《湯誓》、《甘誓》等。 五帝:見5.12注(5)。 (2)盟:在神前歃血(見27.83注(2))立 誓締約。 詛(z • (祖):誓約。 三王:見21.5注(16)。 (3)五伯:見11.4注(5)。 【譯文】 向下發佈告誡的命令與誓言,追溯不到五帝;兩國之間結盟誓約,追溯不到三王;君主互相交換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追溯不到五霸。 卷二十 宥坐第二十八 [題解] 本篇摘取「宥坐之器」中的前兩字作篇名,實指「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位右邊的一種器皿。 這種器皿注滿水就會翻倒,空着就會傾斜,水注得不多不少才端正。 它放在座位右邊,提醒人不要過分或不及。 全篇的內容主要是記載了孔子的一些言行事蹟,表現了作者對孔子思想的嚮往與繼承。 本篇以下五篇,是荀子及其學生平時摘錄的資料,後經編者彙編分篇而成。 它雖然不是我們研究荀子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但對於我們瞭解荀子的思想傾向有一定價值。 而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思想狀況以及儒家學派的學說,無疑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第566講: 28.1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1),有欹器焉(2)。 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 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3):「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4)。 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5)。 」 【註釋】 (1)魯桓公:名軌(一作允),魯惠公之子,魯隱公之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 (2) 欹(q • 9欺):同「敧」,傾斜。 欹器:一種易於傾斜的器皿。 (3)子路:見27.75注(2)。 (4)謙:通 「廉」,儉約。 (5)挹(y • @義):通「抑」。 【譯文】 孔子在魯桓公的廟裡參觀,看到有一隻傾斜的器皿在那裡。 孔子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說:「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君主座位右邊的器皿,空着就會傾斜,灌入一半水就會端正,灌滿水就會翻倒。 」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向裡面灌水吧!」學生舀了水去灌它。 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滿後就翻倒了,空了就傾斜着。 孔子感慨地嘆息說:「唉!哪有滿了不翻倒的呢?」 第2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