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廟合祭歷代祖先時,以盛着清水的酒器以及俎裡盛着的生魚為上等祭品,首先獻上不如調味品的肉汁,這是為了尊重飲食的本源。 四季祭祀遠祖時,以盛着清水的酒器為上等祭品,酌獻甜酒,首先獻上黍、稷,再陳供稻粱;每月祭祀近祖時,先進獻未加調味品的肉汁,再盛陳各種美味的食物;這些都是為了尊重飲食的本源而又接近實際的食用。 尊重飲食的本源叫做形式上的修飾,接近實際的食用叫做內容上的合理,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禮儀制度,然而又使它趨向于遠古的質樸狀態,這才叫做對禮的最大尊崇。 所以酒杯中以替代酒的清水為上等祭品,俎中以生的魚為上等祭品,豆中先盛不加調味品的肉汁,這三種做法與遠古的質樸是一致的。 代替死者受祭的人不把佐食的人所獻的酒喝光,祭禮完畢時俎中的祭品留下不吃,勸受祭者飲食的三次勸食而不食,這三種做法與遠古的質樸是一致的。 婚禮中還沒有進行喝交杯酒的時候,祭祀太廟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進廟的時候,人剛死還沒有換上壽衣的時候,這三種情況與遠古的質樸是一致的。 天子祭天的大車用未染色的絲綢做車簾,在郊外祭天時頭戴麻布制的禮帽,居喪時先散亂地繫上麻帶,這三種車服與遠古的質樸是一致的。 三年期的服喪,痛哭時放聲直號而沒有曲折的聲調;《清廟》的頌歌,一人領唱而三個人隨聲詠歎;樂器只掛一口鐘,而崇尚使用拊搏與鞷;把琴弦染成紅色而打通瑟底的孔;這三種做法是和遠古的質樸一致的。 第296講: 19.7凡禮;始乎梲(1),成乎文(2),終乎悅校(3)。 故至備,情文俱盡(4);其次,情文代勝(5);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6)。 禮豈不至矣哉!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 本末相順,終始相應;至文以有別,至察以有說。 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 小人不能測也。 【註釋】 (1)乎:于。 梲(tu • #脫):通「脫」,疏略。 (2)文:文飾,指禮節儀式。 參見1.8注(8)。 (3) 校:通「恔」(xi • 4o • 效),快意,滿意。 (4)情:感情,指禮儀所要表達的感情,如喪禮所要表達的 哀,祭禮所要表達的敬等等。 (5)代:交替,輪流。 情文代勝:指情、文兩者不相協調,或者情勝過文, 或者文勝過情。 (6)貳:不專一,背叛。 以上幾句押韻,韻腳是「明」、「行」、「昌」、「當」、「明」、「喪」。 【譯文】 大凡禮,總是從疏略開始,到有了禮節儀式就形成了,最後又達到使人稱心如意的程度。 所以最完備的禮,所要表達的感情和禮節儀式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比它次一等的,是所要表達的感情和禮節儀式互有參差;那最下等的,就是使所要表達的感情回到原始狀態,從而趨向于遠古的質樸。 但無論如何,天地因為禮的作用而風調雨順,日月因為禮的作用而光輝明亮;四季因為禮的作用而秩然有序,星辰因為禮的作用而正常運行;江河因為禮的作用而奔流入海,萬物因為禮的作用而繁榮昌盛;愛憎因為禮的作用而有所節制,喜怒因為禮的作用而恰如其分;用它來治理臣民就可使臣民服從依順,用它來整飭君主就可使君主通達英明;萬事萬物千變萬化而不混亂,但如果背離了禮就會喪失一切。 禮難道不是登峰造極了嗎?聖人確立了發展到高度成熟的禮制而把它作為最高的準則,因而天下沒有誰再能增減改變它。 這種禮制的根本原則和具體細節之間互不牴觸,人生終結的儀式與人生開始的儀式互相應合;極其完美而有明確的等級區別,極其明察而有詳盡的理論說明。 天下遵循禮的國家治理得好,不遵循禮的國家混亂;遵循禮的國家安定,不遵循禮的國家危險;遵循禮的國家存在,不遵循禮的國家滅亡。 禮的這些作用小人是不能估量到的。 第297講: 第1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