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做事就不是這樣。 他們認為人的本性是想要多而不希望少,所以用財富來獎賞,用減少財富來處罰,這是各代帝王所相同的。 所以上等的賢才以天下的稅收作為俸祿,次一等的賢才以一國的稅收作為俸祿,下等的賢才以封地內的稅收作為俸祿,忠厚老實的百姓能保全穿的吃的。 現在如果宋先生認為古代這些人的本性也是想要少而不想要多,那麼古代的聖王是用人們所不想要的東西來獎賞而用人們想要的東西來處罰嗎?混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現在宋先生一本正經地珍愛自己的學說,聚集門徒,建立了師生教學關係,寫成了文章,但是他的學說不免把治理得最好的情況看成是最混亂的情況,豈不是錯得很厲害了嗎?」 卷十三 禮論第十九 [題解] 本篇論述了禮制的起源、內容、作用等各個方面。 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為了滿足慾望,就會發生爭奪混亂,統治者為了避免這種局面,於是就制定了禮來加以約束。 制定禮不但是為了用來調節與滿足人們的物質慾望(「養」),更是為了用來確立社會等級制度(「別」)。 它規定的各種道德規範和禮節儀式等等都有利於等級制度的確立與鞏固,所以它是治國的根本,是「人道之極」,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存亡,因此統治者必須重視實行禮。 篇中關於具體禮制的論述十分豐富,對我們瞭解古代的禮制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第290講: 19.1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1),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2),兩者相持而長。 是禮之所起也。 【註釋】 (1)分(f • 8n • 奮):名分(參見5.10注(1)),這裡作動詞,表示確定名分,即劃定各人的等級 地位職分等等。 (2)屈(ju • 6決):竭盡。 【譯文】 禮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呢?回答說:人生來就有慾望;如果想要什麼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沒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沒有個標準限度,就不能不發生爭奪;一發生爭奪就會有禍亂,一有禍亂就會陷入困境。 古代的聖王厭惡那禍亂,所以制定了禮義來確定人們的名分,以此來調養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慾望決不會由於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慾望而枯竭,使物資和慾望兩者在互相制約中增長。 這就是禮的起源。 第291講: 19.2故禮者,養也(1)。 芻豢稻梁,五味調香(2),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3),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4),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幾筵(5),所以養體也。 故禮者,養也。 【註釋】 (1)養:指19.1所說的「養人之慾」。 (2)芻豢,五味:見10.12注(3)。 調:調和。 香:相當 于10.12的「芬芳」,指香噴噴的佳餚。 此下所述,都是禮制中的規定,所以用來申述「禮者養也」。 (3)椒:香木名,其葉芳香,古人作茶茗時常煮其葉以為香。 蘭:香草名。 苾(b • @必):芳香。 (4)雕 琢刻縷、黼黻文章:見10.5注(5)。 (5)疏:通「■」(sh • &疏),窗。 ■(su • @歲):通「邃」,深遠。 邃:古「貌」字,通「廟」,王宮的前殿,朝堂。 越席:見18.5注(24)。 ■(z • !子):竹編的床蓆。 幾筵:古人席地而坐,放在座位邊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幾,竹製的墊席叫筵。 【譯文】 所以禮這種東西,是調養人們慾望的。 牛羊豬狗等肉食和稻米穀子等細糧,五味調和的佳餚,是用來調養嘴巴的;椒樹蘭草香氣芬芳,是用來調養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圖案,在禮服上繪彩色花紋,是用來調養眼睛的;鐘、鼓、管、磬、琴、瑟、竽、笙等樂器,是用來調養耳朵的;窗戶通明的房間、深邃的朝堂、柔軟的蒲蓆、床上的竹鋪、矮桌與墊席,是用來調養軀體的。 所以禮這種東西,是調養人們慾望的。 第292講: 第1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