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卿指責此事說:「子發彙報執行命令的情況倒是謙恭有禮的,他推辭獎賞卻鄙陋無知。 那推崇賢人、使用能人,獎賞有功的,懲罰有罪的,這不單單是某一個人這樣做的,那是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啊,是使人民行動一致的根本措施,是讚美善行、憎恨邪惡的反應,治國一定得遵循這一原則,古代和現在都是一樣的。 古時候英明的帝王在舉辦大事、建立大功的時候,大事已經完成,大功已經建立,那麼君主就享有它的成果,群臣就分享它的功勞,士大夫晉陞爵位,官吏增加俸祿,普通士兵增加糧餉。 因此,做好事的受到鼓勵,做壞事的受到制止,上下團結一心,三軍共同努力,因此各種事情能辦成而功業名聲偉大卓著。 現在子發偏偏不是這樣,他違反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擾亂楚國的法令,使建功立業的鉅子懈怠,使受到獎賞的人慚愧,即使沒有使家族蒙受羞辱,也已壓低了他的後代,還獨自把這當作是個人的廉潔,難道不是錯得很厲害了嗎?所以說:子發彙報執行命令的情況時謙恭有禮,他推辭獎賞卻顯得鄙陋無知。 」 第259講: 16.4荀卿子說齊相曰(1): “處勝人之勢,行勝人之道,天下莫忿,湯、武是也;處勝人之勢,不以勝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勢,索為匹夫不可得也,桀、紂是也。 然則得勝人之勢者,其不如勝人之道遠矣。 “夫主相者,勝人以勢也。 是為是,非為非,能為能,不能為不能,並己之私慾(2),必以道夫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3),是勝人之道也。 今相國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相國之於勝人之勢,亶有之矣(4)。 然則胡不驅此勝人之勢、赴勝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5)?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于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 相國舍是而不為,案直為是世俗之所以為,則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今巨楚縣吾前(6),大燕吾後(7),勁魏鈎吾右(8),西壤之不絶若繩,楚人則乃有襄賁、開陽以臨吾左(9)。 是一國作謀,則三國必起而乘我。 如是,則齊必斷而為四三,國若假城然耳(10),必為天下大笑。 曷若?兩者孰足為也(11)? “夫桀、紂,聖王之後子孫也,有天下者之世也,勢籍之所存(12),天下之宗室也(13);土地之大,封內千里;人之眾,數以億萬;俄而天下倜然舉去桀、紂而犇湯、武(14),反然舉惡桀、紂而貴湯、武(15)。 是何也?夫桀、紂何失而湯、武何得也?曰:是無它故焉,桀、紂者,善為人之所惡也(16);而湯、武者,善為人之所好也。 人之所惡何也?曰:污漫、爭奪、貪利是也(17)。 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 今君人者,闢稱比方,則欲自並乎湯、武;若其所以統之,則無以異於桀、紂;而求有湯、武之功名,可乎? “故凡得勝者,必與人也(18);凡得人者,必與道也。 道也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19)。 故自四五萬而往者,強勝,非眾之力也,隆在信矣;自數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修政矣。 今已有數萬之眾者也,陶誕比周以爭與(20);已有數百里之國者也,污漫突盜以爭地。 然則是棄己之所安強(21),而爭己之所以危弱也;損己之所不足,以重己之所有餘(22)。 若是其悖繆也,而求有湯、武之功名,可乎?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23),說必不行矣,愈務而愈遠。 “為人臣者,不恤己行之不行,苟得利而已矣,是渠衝入穴而求利也(24),是仁人之所羞而不為也。 故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殤頸也,愚莫大焉。 「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 《詩》曰(25):『价人維藩,大師維垣。 』此之謂也。 」 【註釋】 (1)說(shu • @稅):勸說。 齊相:指孟嘗君田文,他曾做過齊涽王的相國。 (2)並(b • !ng • 丙): 通「屏」。 (3)以:使。 道:由,遵行。 夫:那。 兼容:同時容納而互不牴觸。 (4)亶(d • 3n • 膽):實 在,誠然。 (5)驅:趕馬。 古代把「勢」比作「馬」(《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國者,君之車也; 勢者,君之馬也。 ”),所以將運用權勢喻稱為「驅勢」。 赴:奔走。 古代把方法比作道路(古代「道」 第1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