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 (8)歸(ku • @饋):通「饋」,供給。 移:運輸。 (9)無:猶「雖」(參見《古書虛字集釋》), 《韓詩外傳》卷三第三十五章作「雖」。 【譯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規定好賦稅等級,管理好民眾事務,管理好萬物,這是用來養育億萬民眾的。 對於農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徵稅;對於關卡和集市,進行檢查而不徵稅;對於山林湖堤,按時封閉和開放而不收稅。 考察土地的肥瘠來分別徵稅,區別道路的遠近來收取貢品。 使財物、糧米流通,沒有滯留積壓;使各地互通有無來供給對方,四海之內就像一家人一樣。 所以近處的人不隱藏自己的才能,遠處的人不厭惡奔走的勞苦,即使是幽遠偏僻的國家,也無不樂於前來歸附百聽從役使。 這種君主叫做人民的師表。 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實行的法度。 第146講: 9.17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1),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 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2),然而中國得而財之(3)。 東海則有紫紜、魚、鹽焉(4),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 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 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為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5),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樂安之(6)。 夫是之謂大神(7)。 《詩》曰(8):「天作高山,大王荒之(9);彼作矣(10),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註釋】 (1)北海:特指北方邊遠地區。 下文的「東海」、「南海」、「西海」亦類同。 (2)曾(c • 6ng • 層) 青:礦產品,是銅的化合物,色青,可供繪畫及熔化黃金,産於四川西昌一帶。 一說即碳酸銅。 丹干: 同「丹矸」(見18.7注(9)),硃砂,又叫丹砂,即硫化汞。 (3)財:通「裁」,指根據情況安排使用。 (4)紜:「綌」字之誤。 綌(x • @系):粗葛布。 (5)致:極,盡。 (6)飾:裝飾,指裝飾車服。 養:供養, 指供給衣食。 (7)神:治。 8.13:「盡善挾治之謂神。 」(8)引詩見《詩·周頌·天作》。 (9)大(t • 4i • 太)王:周太王,即古公亶(d • 3n • 膽)父,周文王的祖父,古代周族領袖。 相傳他因戎、狄所逼,由 豳(今陝西邠縣東北)遷至岐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周族從此逐漸強盛。 荒:大。 (10)彼作: 指太王營建周都(楊倞說)。 一說指天生萬物(參見陳奐《詩毛氏傳疏》)。 【譯文】 北海有善於奔走的馬和善於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並畜養役使它們。 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殊砂,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並使用它們。 東海有紫色的粗麻布、魚、鹽,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並穿著、食用它們。 西海有皮革和色彩斑斕的氂牛尾,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並使用它們。 所以湖邊打魚的人會有足夠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會有足夠的鮮魚;農民不砍削、不燒窯冶煉而有足夠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種地而有足夠的糧食。 虎、豹要算是兇猛的了,但是君子能夠剝下它們的皮來使用。 所以蒼天所覆蓋的,大地所承載的,沒有什麼東西不充分發揮它們的優點、竭盡它們的效用,上用來裝飾賢良的人、下用來養活老百姓百使他們都安樂。 這叫做大治。 《詩》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發展;太王已經造此都,文王使它長平安。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147講: 9.18以類行雜(1),以一行萬(2);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 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 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君子者,天地之參也(3),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 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 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 貴賤、殺生、與奪(4),一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 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註釋】 (1)類:同一類事物的法則,即同類事物所共有的規律。 這裡用作複數。 行:做,治理。 (2)一: 指統括一切之道,此文指禮義。 (3)參:見3.5注(2)。 (4)與奪:給予、剝奪,指賞罰。 【譯文】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