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義就行了。 真心實意地堅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別人了;真心實意地奉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別人了。 改造感化輪流起作用,這叫做天德。 上天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高遠,大地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說話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變換的時期:這些都是有了常規因而達到真誠的。 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沉默不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施捨,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怒,就很威嚴:這是順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苟的人。 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這樣的:如果不真誠,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那麼即使發自內心,表現在臉色上,發表在言論中,人們仍然不會順從他;即使順從他,也一定遲疑不決。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誠就不能感化萬民;父子之間要算親密的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主要算尊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鄙視。 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只要立足於真誠,同類就會聚攏來了;保持真誠,會獲得同類;丟掉真誠,會失去同類。 保持真誠而獲得了同類,那麼感化他們就容易了;感化他們容易了,那麼慎獨的作風就能流行了;慎獨的作風流行了再緊抓不放,那麼人們的真誠就養成了。 人們的真誠養成了,他們的才能就會完全發揮出來,永遠地使人們趨向于真誠而不回返到他們邪惡的本性上,那麼他們就完全被感化了。 第40講: 3.10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 是何邪?則操術然也。 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 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1),若端拜而議(2)。 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 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 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3),則操術然也。 【註釋】 (1)論:考查。 (2)拜:「■」字之誤,「■」是「拱」的古字(王念孫說)。 (3)舉:都。 【譯文】 君子地位尊貴了,而內心仍很恭敬;心只有方寸之地,但心懷的理想卻很遠大;能聽到、能看到的很近,而聽見、看見的東西卻很遠。 這是為什麼呢?是君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這樣。 因為那千千萬萬個人的心情,和一個人的心情是一樣的;天地開闢時的情況,和今天是一樣的;上百代帝王的統治之道,和後代帝王是一樣的。 君子審察了當代帝王的統治之道,從而再去考查上百代帝王之前的政治措施,就像端正身體拱着手來議論之從容不勞。 推究禮義的綱領,分清是非的界限,總攬天下的要領,用來治理海內的民眾,就像役使一個人一樣。 所以掌握的方法越簡約,能辦成的事業就越大;就像五寸長的曲尺,能夠畫出天下所有的方形一樣。 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內室廳堂而天下的情況就都聚集在他這裡了,這是因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使他這樣的啊。 第41講: 3.11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慤士者,有小人者。 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1),若是則可謂通士矣。 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 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2);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3),若是則可謂慤士矣。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註釋】 (1)辨(b • 4n • 辦):通「悖」(辦),治理。 (2)悖:掩蔽,引申為隱瞞。 (3)以:為。 甚:通「湛」 (d • 1 n • 耽)、「耽」,特別愛好(見《說文》)。 【譯文】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