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鋭,晝氣惰,暮氣歸。 善用兵者,避其鋭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鋭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 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絶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絶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絶水必遠水,客絶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絶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絶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鋭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②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③□③,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註:】 ①:「翳」加「艹」頭。 ②:[垂瓦]。 ③:[訁翕]。 地形第十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孫子兵法》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