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書生拘律法,反令孝子不迴旋。 兩大尹見王秀才如此決烈,又驚又慘,一時做聲不得。 兩縣學生一齊來看王秀才,見已無救,情義激發,哭聲震天。 對兩大尹道:「王生如此死孝,真為難得。 今其家惟老母寡妻幼子,身後之事,兩位父母主張從厚,以維風化。 」兩大尹不覺垂淚道:「本欲相全,豈知其性烈如此!前日王生曾將當時處和之產,封識花息,當官交明,以示義不苟受。 今當立一公案,以此項給其母妻為終老之資,庶幾兩命相抵。 獨多着王良一死無着落,即以買和產業周其眷屬,亦為得平。 」諸生眾口稱是。 兩大尹隨各捐俸金十兩,諸生共認捐三十兩,共成五十兩,召王家親人來將屍首領回,從厚治喪。 兩學生員為文以祭之云:「嗚呼王生,父死不鳴。 刃如仇頸,身即赴冥。 欲全其父,寧棄其生。 一時之死,千秋之名。 哀哉尚饗!」諸生讀罷祭文,放聲大哭。 哭得山搖地動,聞之者無不淚流。 哭罷,隨請王家母妻拜見,面送賻儀,說道:「伯母尊嫂,宜趁此資物,出喪殯殮。 」王母道:「謹領尊命。 即當與兒媳商之。 」俞氏哭道:「多承列位盛情。 吾夫初死,未忍遽殯,尚欲停喪三年,盡妾身事生之禮。 三年既滿,然後議葬,列位伯叔不必性急。 」諸生不知他甚麼意思,各自散去了。 此後但是親戚來往問及出柩者,俞氏俱以言阻說,必待三年。 親戚多道:「從來說入土為安,為何要拘定三年?」俞氏只不肯聽。 停喪在家,直到服滿除靈,俞氏痛哭一場,自此絶食,旁人多不知道。 不上十日,肚腸饑斷,嗚呼哀哉了!學中諸生聞之,愈加希奇,齊來弔視。 王母訴出媳婦堅貞之性,矢志從夫,三年之中,如同一日,使人不及提防,竟以身殉。 「今止剩三歲孤兒與老身,可憐可憐。 」諸生聞言慟哭不已,齊去稟知陳大尹。 大尹驚道:「孝子節婦,出於一家,真可敬也!」即報各上司,先行獎恤,侯撫按具題旌表。 諸生及親戚又義助含殮,告知王母擇日一同出柩。 方知俞氏初時必欲守至三年,不肯先葬其夫者,專為等待自己。 雙雙同出也。 遠近聞之,人人稱嘆。 巡按馬御史奏聞于朝,下詔旌表其門曰「孝烈」。 建坊褒榮。 有《孝烈傳志》行于世。 父死不忍簡,自是人子心。 懷仇數年餘,始得伏斧砧。 豈肯自吝死,復將父骨侵? 法吏拘文墨,枉效書生忱。 寧知俠烈士,一死無沉吟! 彼婦激餘風,三年蓄意深。 一朝及其期,地下遂相尋。 似此孝與烈,堪為簿俗箴。 卷32 張福娘一心貞守 朱天錫萬里符名 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 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話說天下凡事皆由前定,如近在目前,遠不過數年,預先算得出,還不足為奇。 盡有世間未曾有這樣事,未曾生這個人,幾十年前先有前知的道破了,或是幾千里外恰相湊着的,真令人夢想不到,可見數皆前定也。 且說宋時宣和年間,睢陽有一官人姓劉名梁,與孺人年皆四十外了,屢生子不育,惟剩得一幼女。 劉官人到京師調官去了,這幼女在家,又得病而死,將出瘞埋。 孺人看他出門,悲痛不勝,哭得發昏,倦坐椅上。 只見一個高髻婦人走將進來道:「孺人何必如此悲哭?」孺人告訴他屢喪嗣息,止存幼女,今又夭亡,官人又不在家這些苦楚。 那婦人道:「孺人莫心焦,從此便該得貴子了。 官人已有差遣,這幾日內就歸。 歸來時節,但往城西魏十二嫂處,與他尋一領舊衣服留着。 待生子之後,借一個大銀盒子,把衣裙鋪着,將孩子安放盒內。 略過少時,抱將出來,取他一個小名,或是合住,或是矇住。 即易長易養,再無損折了。 可牢牢記取老身之言!」孺人婦道家心性,最喜歡聽他的是這些說話。 見話得有枝有葉,就問道:「姥姥何處來的,曉得這樣事?」婦人道:「你不要管我來處去處。 我憐你哭得悲切,又見你貴子將到,故教你個法兒,使你以後生育得實了。 」孺人問高姓大名,後來好相謝。 婦人道:「我慣救人苦惱,做好事不要人謝的。 」說罷走出門外,不知去向。 第2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刻拍案驚奇》
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