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侈傲:放縱驕傲。 (2)謗:指責別人的過失。 (3)召公:這裡是召公奭的後代,名虎,謚穆公。 (4)鮮(xi□n,顯):少。 (5)不朝:不來朝覲。 (6)國人:國都的人。 (7)道路以目:是說人們在道路上相見,不敢說話,只以眼色示意。 (8)弭(m□,米):消除。 (9)障:阻塞,阻止。 十雍:水流堵塞。 潰:水沖破堤防。 (11)為水:治水。 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導:通,疏導。 (12)宣:放開。 (13)獻詩:指採集民間諷諭朝政得失的詩歌獻給國王。 (14)瞽(g□,鼓):盲者,指樂師。 (15)史:太史,史官,掌記事。 書:指歷史文獻,可供統治者借鑒。 (16)師:太師,樂官之長。 箴(zh□n,針):箴言,規誡之言。 這裡是進箴言的意思。 (17)瞍(s□u,叟):沒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 賦:指誦讀公卿列士所獻之詩。 (18)矇: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 誦:指誦讀箴誡之言。 (19)百工:百官,眾官。 (20)傳語:指由別人把意見傳給王。 (21)規:規勸,規諫。 (22)親戚:指王之同宗親屬。 補察:補察王之過失。 (23)耆艾:老年人,這裡指師傅。 古以六十為耆,五十為艾。 修:告誡。 (24)悖(bei,背):違背。 (25)原:高而平之地。 隰(xi,習):低而濕之地。 衍:低平之地。 沃:有水流灌溉之地。 (26)善敗:好壞。 (27)成:指慮成於心,即心裡考慮好了。 (28)與:語氣詞。 幾何:多久。 (29)相與:一起,共同。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1),國人聞之,乃圍之。 召公曰:「昔吾驟諫王(2),王不從,以及此難(3)也。 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4)?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5),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6)。 (1)匿:隱藏。 (2)驟:屢次,多次。 (3)及:趕上,招致。 (4)讎(chou,仇):仇恨。 懟:怨恨。 (5)險:指處於險境。 (6)竟:最終,終於。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1),號曰:「共和」(2)。 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 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3)。 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1)周公:周公旦次子的後代。 周公長子伯禽封於魯,次子留京輔佐周室,世為周公。 (2)共和:周厲王被國人趕下台之後,國政由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執掌。 史稱「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戰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3)宗:尊奉。 宣王不修籍於千畝(1),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2)。 (1)修籍(jie,借):耕種籍田。 籍,籍田,帝王親自耕種的田地。 實際上只在春耕時象徵性地參加耕作,以示重農。 (2)敗績:潰敗。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1),乃料民於太原(2)。 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 幽王二年,西週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周將亡矣。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3);若過其序(4),民亂之也(5)。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6),於是有地震。 今三川實震(7),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8)。 陽失而在陰(9),原必塞十;原塞,國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11)也。 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12),河竭而商亡。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13),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14)。 川竭必山崩。 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15)。 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1)南國:南方。 《集解》引韋昭曰:「南國,指江、淮之間。 」師:軍隊。 (2)料:《集解》引韋昭曰:「料,數也。 」指清點民眾數字,以便徵兵。 (3)序:次序。 (4)過:失。 (5)民亂之:實際是說天子亂之。 《集解》引韋昭曰:「言民,不敢斥王者也。 」(6)迫:壓迫。 蒸:氣體升騰上升。 (7)實:句中語氣詞,表示肯定。 (8)填陰:為陰氣所鎮伏。 填,通「鎮」。 《國語·周語上》作「鎮」。 (9)陽失而在陰:指陽氣失去它應處的位置處在了陰氣之下。 十原:同「源」,水源。 《國語·周語上》作「川源必塞」。 (11)演:水土通氣,滋潤。 (12)竭:乾涸,枯竭。 (13)二代:指夏、商二代。 季:末,末世,末年。 (14)征:徵象,徵兆。 (15)數:數目,數字。 紀:極,終。 《集解》引韋昭曰:「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也。 」 三年,幽王嬖愛褒姒(1)。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 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2),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3):「周亡矣。 」昔自夏後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4):「余(5),褒之二君(6)。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7),莫吉(8)。 卜請其漦而藏之(9),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十,龍亡而漦在(11),櫝而去之(12)。 夏亡,傳此器殷。 殷亡,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13),莫敢發之(14)。 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 漦流於庭,不可除。 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15)。 漦化為玄黿(16),以入王后宮(17)。 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18),既笄而孕(19),無夫而生子(20),懼而去之。 宣王之時童女謠曰(21):「□弧箕服(22),實亡周國。 」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23)。 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24),聞其夜啼,哀而收之(25),夫婦遂亡,奔於褒。 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 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 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26),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 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27)!」 (1)嬖:寵愛。 (2)去:廢掉。 (3)史記:史書的通稱,古時各國都有自己的史記。 《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 」(4)庭:同「廷」,朝廷,宮廷。 (5)余:我,我們。 (6)褒:當時的國名。 (7)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意思是通過占卜來決定是殺掉它們還是趕走它們還是留住它們。 (8)莫吉:沒有一樣是吉祥的。 (9)請:求。 漦(li,離):涎沫。 《國語·鄭語》韋昭註:「漦,龍所吐沫。 」十幣:泛指用作禮物的絲織品。 策告之:《集解》引韋昭曰:「以簡策之書告龍,而請其漦也。 」(11)亡:消失。 (12)櫝(du,讀):木匣子。 這裡是用匣子裝的意思。 (13)比:接連,連續。 (14)發:打開。 (15)裸:赤身。 噪:很多人一起叫嚷,喧嘩。 (16)玄黿:蜥蜴之類。 黿,也作「蚖」。 (17)後宮:古代帝王妃嬪所處的地方叫「後宮」。 (18)童妾:小女婢。 。 既齔(chen,趁):剛剛換完牙。 齔,兒童換牙。 遭:遇上,碰上。 (19)既笄(j□,機):成年以後。 笄,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這裡指女子可以插笄的年齡,即成年。 (20)子:孩子。 古代男女通稱子。 (21)謠:歌謠。 (22)□(y□n,眼)弧:山桑木製成的弓。 弧,弓。 箕服:箕木製成的箭囊。 服,箭囊。 (23)使:派人。 執:捉拿,拘捕。 戮:斬,殺。 (24)鄉(xiang,向)先前。 鄉,同「向」。 妖子:夭子,嬰孩。 夭:初生的。 《集解》引徐廣曰:「妖,一作『夭』。 夭,幼少也。 」(25)哀:憐憫,同情。 (26)之後宮:到後宮去。 (27)無可奈何:意思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1),故不笑(2)。 幽王為烽燧大鼓(3),有寇至則舉烽火(4)。 諸侯悉至(5),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6),為數舉烽火(7)。 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8)。 (1)萬方:各種方法。 (2)故:依舊:終究。 (3)烽燧:古時遇敵人來犯,邊防人員點火報警,夜裡點的火叫烽,白天燒的煙叫燧。 《正義》認為:「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 」(4)寇:盜匪或入侵的敵人。 烽火:泛指上文的烽燧。 (5)悉:全都。 (6)說:同「悅」。 (7)數:多次,屢次。 (8)益:漸漸。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 石父為人佞巧(1),善諛好利(2),王用之。 又廢申後,去太子也。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舉烽火徵兵(3),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4)。 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5),是為平王,以奉周祀(6)。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