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攝行:代理執行。 政:指國政。 當國:主持國事。 (2)與:聯合。 (3)伐誅:誅殺,殺死。 (4)放:流放。 按:誅管叔、放蔡叔事詳《管蔡世家》。 (5)開:本為「啟」,這裡是避漢景帝劉啟諱改作「開」。 (6)國:這裡是立國、建國的意思。 事詳《宋微子世家》。 (7)頗:盡,皆。 (8)嘉谷:《集解》引鄭玄曰:「二苗同為一穗。 」(9)歸(kui,饋):通「饋」,贈送。 十魯:嘉美,頌揚。 (11)《大誥》:《尚書》篇名。 偽孔氏傳:「陳大道以誥天下。 」(12)《微子之命》: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封命之書。 」封命指封命微子代殷後。 (13)《歸禾》:《尚書》篇名。 書序云:「唐叔得禾,異苗同穎,獻諸天子。 天子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 」歸,《魯周公世家》作「餽」。 (14)《嘉禾》:《尚書》篇名。 書序云:「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15)《康誥》:《尚書》篇名。 為周公對康公的訓誡之辭。 《酒誥》:《尚書》篇名,內容是周公告誡康公以殷為鑒,戒除嗜酒之風。 《梓材》:《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z□,子)人之治材也。 (16)其事在《周公》之篇:意思是這件事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 這是《史記》記事使用互見法的一種用語。 (17)反:同「返」,這裡是交還的意思。 (18)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北,所以謂稱臣為北面。 就:歸就。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1)。 周公復卜申視(2),卒營築(3),居九鼎焉(4)。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5)。 」作《召誥》、《洛誥》(6)。 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7)。 召公為保(8),周公為師(9),東伐淮夷,殘奄十,遷其君薄姑。 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11)。 既絀殷命(12),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13)。 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14)。 (1)如:順,遵從。 (2)申:重複,多次。 (3)卒:最終。 (4)居:安放。 (5)道裡:指路途的遠近。 均:相同,相等。 (6)《召誥》、《洛誥》:《尚書》篇名。 召公主持營建洛邑,周公前去視察,作《召誥》、《洛誥》。 《召誥》書序云:「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以此篇為召公所作,故稱《詔誥》。 (7)《多士》:《尚書》篇名。 為周公向殷之頑民宣佈的成王之命。 《無佚》:《尚書》篇名,作「無逸」。 偽孔氏傳:「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 」據此本篇為周公戒成王之作。 此處與《多士》並列,則司馬遷似以為也是告殷遺民之辭。 佚,同「逸」,安逸。 (8)保,太保。 (9)師:太師。 十殘:傷害,毀壞。 這裡是消滅的意思。 (11)《多方》:《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告眾方天下諸侯。 」是周公代成王告誡天下諸侯之辭。 (12)絀(chu,黜):通「黜」,罷黜,廢除。 (13)《周官》:古文《尚書》篇名。 《集解》引孔安國曰:「言周家設官分職用人之法。 」(14)《賄息慎之命》:《尚書》篇名,已亡佚。 賄,以財物送人。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1),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2),作《顧命》(3)。 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 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4)。 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5)。 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裡,成周郊(6),作《畢命》(7)。 (1)不任:擔不起,勝任不了。 (2)臨之:指臨朝政,治理國政。 (3)《顧命》:《尚書》篇名。 《集解》引鄭玄曰:「臨終出命,故謂之顧。 顧,將去之意也。 」又《尚書易解》引黃生《義府》云:「書以《顧命》名,顧,眷顧也。 命大臣輔嗣主,鄭重而眷顧之也。 」譯文依黃說。 (4)《康誥》:《尚書》篇名,古文《尚書》作《康王之誥》。 按:此篇與《顧命》歷來有合為一篇稱《顧命》的,有分為兩篇的。 (5)錯:同「措」,放置,擱放。 (6)策:策書,古代帝王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用以書教令。 分居裡,成周郊:《集解》引孔安國曰:「分別民之居裡,異其善惡也。 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也。 」(7)《畢命》:古文《尚書》篇名,偽孔氏傳:「言畢公見命之書。 」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 昭王之時,王道微缺(1)。 昭王南巡狩不返(2)。 卒於江上。 其卒不赴告(3)。 諱之也。 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4)。 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5),乃命伯冏申誡太僕國之政,作《冏命》(6)。 復寧。 (1)微缺:衰微,衰落。 「微」「缺」同義。 (2)「昭王南巡狩不返」句:《正義》引《帝王世紀》云:「昭王德衰,南征(遠行),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 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 」(3)赴告:訃告,報喪。 (4)春秋:指年齡。 (5)閔:憂傷。 (6)冏(ji□ng,炯)命:古文《尚書》篇名。 偽孔氏傳:「以冏見命名篇。 」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觀兵(1)。 夫兵戢而時動(2),動則威,觀則玩(3),玩則無震(4)。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5)『載戢干戈(6),載橐弓矢(7),我求懿德(8),肆於時夏(9),允王保之十。 』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11),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12),明利害之鄉(13),以文修之(14),使之務利而辟害(15),懷德而畏威(16),故能保世以滋大(17)。 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18)。 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19),而自竄於戎狄之間(20)。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21),遵修其緒(22),修其訓典(23),朝夕恪勤(24),守以敦篤,奉以忠信。 奕世載德(25),不忝前人(26)。 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27),事神保民(28),無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29),訢載武王(30),以致戎於商牧(31)。 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32)。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33),邦外侯服(34),侯衛賓服(35),夷蠻要服(36),戎翟荒服(37)。 甸服者祭(38),侯服者祀(39),賓服者享(40),要服者貢(41),荒服者王(42)。 日祭(43),月祀(44),時享(45),歲貢(46),終王(47)。 先王之順祀也(48),有不祭則修意(49),有不祀則修言(50),有不享則修文(51),有不貢則修名(52),有不王則修德(53),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54)。 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55),征不享(56),讓不貢(57),告不王(58)。 於是有刑罰之辟(59),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60),有威讓之命(61),有文告之辭(62)。 布令陳辭而有不至(63),則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64)。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65),犬戎氏以其職來王(66),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67),無乃廢先王之訓(68),而王幾頓乎(69)?吾聞犬戎樹敦(70),率舊德而守終純固(71),其有以御我矣。 」王遂征之(72),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荒服者不至。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