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焰口瑜伽(qié茄):指招僧眾作佛事,以超度亡魂。 焰口,佛經 中餓鬼名。 密宗對餓鬼施食超度的儀式,稱為「放焰口」。 瑜伽,指瑜伽僧,即密宗僧侶。 密宗僧侶常受請為人唸經作法事,故又被稱為應赴僧。 瑜伽,梵語,與物相應之義。 相應之義有五(境、行、理、果、機),密宗取行相應之義,認為手結密印、口誦真言、心觀佛尊,這能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12)「惟德」句:只有憑藉崇高的德行,才能消除邪怪之物。 已,去,消除。 (13)股慄,雙腿抖戰,極端畏懼。 慄,通慄。 真定女 真定界,有孤女(1) ,方六七歲,收養于夫家。 相居一二年,夫誘與交而孕。 腹膨膨而以為病也,告之母。 母曰:「動否?」曰:「動。 」又益異之。 然以其齒太稚,不敢決(2)。 未幾,生男母嘆曰:「不圖拳母,竟生錐兒(3) !」 【註釋】 (1) 真定:舊縣名,今河北正定縣。 界:謂境內,域內。 (2) 齒太稚:年齡太小。 不敢決,不敢肯定是懷孕。 (3) 「不圖拳母」二句:想不到拳頭大的母親,竟生下個錐子大的兒子。 不圖,沒指望,沒料到。 拳、錐,形容微小。 焦螟 董侍讀默庵家(1) ,為狐所擾,瓦礫磚石,忽如雹落。 家人相率奔匿,待其間歇,乃敢出操作。 公患之,假作庭孫司馬第移避之(2)。 而狐擾猶故。 一日,朝中待漏(3) ,適言其異。 大臣或言:關東道士焦螟(4) ,居內城,總持敕勒之術(5) ,頗有效。 公造廬而請之(6)。 道士朱書符(7) ,使歸粘壁上。 狐竟不懼,拋擲有加焉。 公復告道士。 道士怒,親詣公家,築壇作法。 俄見一巨狐,伏壇下。 家人受虐已久,銜恨綦深,一婢近擊之。 婢忽仆地氣絶。 道士曰:「此物猖獗,我尚不能遽服之,女子何輕犯爾爾(8)。 」既而曰:「可借鞠狐詞,亦得(9)。 」戟指咒移時(10),婢忽起,長跪。 道士詰其裡居。 婢作狐言:「我西域產(11),入都者一十八輩。 」道士曰:「輦轂下(12),何容爾輩久居?可速去!」狐不答。 道士擊案怒曰:「汝欲梗吾令耶(13)?再若遷延,法不汝宥(14)!」狐乃蹙怖作色(15),願謹奉教。 道士又速之(16)。 婢又仆絶,良久始甦。 俄見白塊四五團,滾滾(17)如毬,附檐際而行,次第追逐(18),頃刻俱去。 由是遂安。 【註釋】 (1) 董侍讀默庵:董訥,字默庵,一字茲重,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 康熙六年丁未(1667)科探花。 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兵部尚書、江南總督等官,《清史稿》二七九有傳,又見《山東通志。 人物十一》。 董訥任侍讀學士在康熙二十二年前。 董任館職時曾僦居北京西河沿某空宅,以狐祟徙去,又見于《曠園雜誌》卷下(《說鈴》本)。 (2) 怍庭孫司馬第:此據鑄本,底本誤「第」作「等」。 按,作應作「祚」。 孫光祀,字溯玉,號祚庭,其先平陰(今山東省平陰縣)人,通籍後遷居歷城(今濟南市)。 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科進士,歷任禮科給事中、兵部右侍郎等官。 傳見《山東通志。 人物十一》。 據《清代職官年表》,孫光祀任兵部右侍郎在康熙十二年至十八年。 司馬,官名,西周置,為六卿之一,主管中央軍事。 漢代大司馬與大司徒、大司空並列為三公,職掌同前。 後來習稱兵部尚書為大司馬,侍郎為少司馬。 (3) 待漏:封建社會,百官清晨入朝,待時朝拜皇帝,稱待漏。 待漏之處,習稱朝房,為官員上朝退朝休息之所。 (4) 關東,清代稱山海關外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之地為關東。 焦螟,未詳。 (5) 總持敕勒之術:主管道教的符法之事。 持,管領。 敕勒術,道士書符驅鬼的法術。 因符咒必書「敕令」、「敕勒」字樣,因以作為符咒的代稱。 請代道籙司下有符法司以主其事,見《清史稿。 職官志》。 (6) 造廬:親至其家。 造,至。 (7) 朱書符;用硃砂畫符。 朱,硃砂。 迷信認為硃砂可以闢邪。 (8) 何輕犯爾爾:怎敢如此輕率地觸犯它呢?爾爾,如此。 (9) 借鞫狐詞:借婢女之口,審出狐的供詞。 鞫,審問犯人。 亦得:也是個辦法。 得,得計。 (10)乾指:義同「戟手」,用食指中指指點,其狀如戟;是指斥的手勢。 《左傳。 哀公二十五年》:「褚帥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 (11)西域,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西城」。 (12)輦轂(niǎn —g ǔ捻骨)下:皇帝車駕之下,指京城。 輦,一種用人力推輓的車,秦漢以後專指帝、後所乘的車。 轂,車輪中央貫輻穿軸的圓木。 (13)梗:阻遏,違抗。 (14)法不汝宥,神法決不寬貸你!不汝宥,即不宥汝。 宥,寬恕,減罪。 (15)蹙怖作色,蜷縮恐懼,面色改變。 蹙,謂蜷縮身體。 作色,面色改變。 (16)速:義同「促」,催促。 (17)滾滾,二字據鑄雪齋抄本,原作「袞袞」。 (18)次第追逐:依次相隨;一個跟着一個。 葉生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聊齋誌異 上》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