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類後國,王去長安八千六百三十國。 戶百,口千七十,勝兵三百三十四人,輔國侯、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且彌國,王治天山東于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戶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勝兵七百三十八人。 西且彌侯、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四百八十七里。 東且彌國,王治天山東兌虛谷,去長安八千二百五十里。 戶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勝兵五百七十二人。 東且彌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五百八十七里。 劫國,王治天山東丹渠谷,去長安八千五百七十里。 戶九十九,口五百,勝兵百一十五人。 輔國侯、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四百八十七里。 狐胡國,王治車師柳谷,去長安八千二百里。 戶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勝兵四十五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至都護治所千一百四十七里,至焉耆七百七十里。 山國,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 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勝兵千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焉耆百六十里,西至危須二百六十里,東南與鄯善、且末接。 山出鐵,民出居,寄田糴谷于焉耆、危須。 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 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輔國侯、安國侯、左右將、都尉、歸漢都尉、車師君、通善君、鄉善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八百七里,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 車師後國,王治務涂谷,去長安八千九百五十里。 戶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勝兵千八百九十人。 擊胡侯、左右將、左右都尉、道民君、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三十七里。 車師都尉國,戶四十,口三百三十三,勝兵八十四人。 車師後城長國,戶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勝兵二百六十人。 武帝天漢二年,以匈奴降者介和王為開陵侯,將樓蘭國兵始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將數萬騎救之,漢兵不利,引去。 征和四年,遣重合侯馬通將四萬騎擊匈奴,道過車師北,復遣開陵侯將樓蘭、尉犁、危須凡六國兵別擊車師,勿令得遮重合侯。 諸國兵共圍車師,車師王降服,臣屬漢。 昭帝時,匈奴復使四千騎田車師。 宣帝即位,遣五將將兵擊匈奴,車師田者驚去,車師復通於漢。 匈奴怒,召其太子軍宿,欲以為質。 軍宿,焉耆外孫,不欲質匈奴,亡走焉耆。 車師王更立子烏貴為太子。 及烏貴立為王,與匈奴結婚姻,教匈奴遮漢道通烏孫者。 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穀,欲以攻車師。 至秋收谷,吉、-發城郭諸國兵萬餘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 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會軍食盡,吉等且罷兵,歸渠犁田。 收秋畢,復發兵攻車師王于石城。 王聞漢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為發兵。 王來還,與貴人蘇猶議欲降漢,恐不見信。 蘇猶教王擊匈奴邊國小蒲類,斬首,略其人民,以降吉。 車師旁小金附國隨漢軍後盜車師,車師王復自請擊破金附。 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吉、-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歸渠犁。 車師王恐匈奴兵復至而見殺也,乃輕騎奔烏孫,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 東奏事,至酒泉,有詔還田渠犁及車師,益積穀以安西國,侵匈奴。 吉還,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賞賜甚厚,每朝會四夷,常尊顯以示之。 於是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別田車師。 得降者,言單于大臣皆曰:「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穀,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 」 果遣騎來擊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匈奴復益遣騎來,漢田卒少不能當,保車師城中。 匈奴將即其城下謂吉曰:「單于必爭此地,不可田也。 」 圍城數日乃解。 後常數千騎往來守車師,吉上書言:「車師去渠犁千餘里,間以河山,北近匈奴,漢兵在渠犁者勢不能相救,願益田卒。 」公卿議以為道遠煩費,可且罷車師田者。 詔遣長羅侯將張掖、酒泉騎出車師北千餘里,揚威武車師旁。 胡騎引去,吉乃得出,歸渠犁,凡三校尉屯田。 車師王之走烏孫也,烏孫留不遣,遣使上書,願留車師王,備國有急,可從西道以擊匈奴。 漢許之。 於是漢召故車師太子軍宿在焉耆者,立以為王,盡徙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 車師王得近漢田官,與匈奴絶,亦安樂親漢。 後漢使侍郎殷廣德責烏孫,求車師王烏貴,將詣闕,賜第與其妻子居。 是歲,元康四年也。 其後置戍己校尉屯田,居車師故地。 元始中,車師後王國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門關,往來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開以省道里半,避白龍堆之厄。 車師後王姑句以道當為拄置,心不便也。 地又頗與匈奴南將軍地接,曾欲分明其界然後奏之,召姑句使證之,不肯,系之。 姑句數以牛羊賕吏,求出不得。 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謂姑句曰:「矛端生火,此兵氣也,利以用兵。 前車師前王為都護司馬所殺,今久系必死,不如降匈奴。 」即馳突出高昌壁,入匈奴。 第4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漢書》
第4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