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非常之主,然後能立非常之功。 臣願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據成皋,右阻黽池,前鄉崧高,後介大河,建滎陽,扶河東,南北千里以為關,而入敖倉;地方百里者八九,足以自娛;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陛下共已亡為,按成周之居,兼盤庚之德,萬歲之後,長為高宗。 漢家郊兆寢廟祭祀之禮多不應古,臣奉誠難-居而改作,故願陛下遷都正本。 眾制皆定,亡復繕治宮館不急之費,歲可餘一年之畜。 臣聞三代之祖積德以王,然皆不過數百年而絶。 盩厔成王,有上賢之材,因文、武之業,以周、召為輔,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 天下甫二世耳,然周公猶作詩、書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 《書》則曰:「王毋若殷王紂。 」其《詩》則曰:「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監于殿,駿命不易。 」今漢初取天下,起於豐沛,以兵征伐,德化未洽,後世奢侈,國家之費當數代之用,非直費財,又乃費士。 孝武之世,暴骨四夷,不可勝數。 有天下雖未久,至于陛下八世九主矣,雖有成王之明,然亡周、召之佐。 今東方連年饑饉,加之以疾疫,百姓菜色,或至相食。 地比震動,天氣混濁,日光侵奪。 繇此言之,執國政者豈可以不懷怵惕而戒萬分之一乎!故臣願陛下因天變而徙都,所謂與天下更始者也。 天道終而復始,窮則反本,故能延長而亡窮也。 今漢道未終,陛下本而始之,于以永世延祚,不亦優乎!如因丙子之孟夏,順太陰以東行,到後七年之明歲,必有五年之餘蓄,然後大行考室之禮,雖周之隆盛,亡以加此。 唯陛下留神,詳察萬世之策。 書奏,天子異其意,答曰:「問奉:今園廟有七,雲東徙,狀何如?」奉對曰“昔成王徙洛,般庚遷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 非有聖明,不能一變天下之道。 臣奉愚戇狂惑,唯陛下裁赦。 ” 其後,貢禹亦言當定迭毀禮,上遂從之。 及匡衡為丞相,奏徙南北郊,其議皆自奉發之。 奉以中郎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壽終。 子及孫,皆以學在儒官。 李尋字子長,平陵人也。 治《尚書》,與張孺、鄭寬中同師。 寬中等守師法教授,尋獨好《洪範》災異,又學天文月令陰陽。 事丞相翟方進,方進亦善為星曆,除尋為吏,數為翟侯言事。 帝舅曲陽侯王根為大司馬票騎將軍,厚遇尋。 是時多災異,根輔政,數虛己問尋。 尋見漢家有中衰厄會之象,其意以為且有洪水為災,乃說根曰: 《書》雲「天聰明」,蓋言紫宮極樞,通位帝紀,太微四門,廣開大道,五經六緯,尊術顯士,翼張舒布,燭臨四海,少微處士,為比為輔,故次帝廷,女宮在後。 聖人承天,賢賢易色,取法于此。 天官上相上將,皆顓面正朝,憂責甚重,要在得人。 得人之效,成敗之機,不可不勉也。 昔秦穆公說-々之言,任仡仡之勇,身受大辱,社稷幾亡。 悔過自責,思惟黃髮,任用百里奚,卒伯西域,德列王道。 二者禍福如此,可不慎哉! 夫士者,國家之大寶,功名之本也。 將軍一門九候,二十朱輪,漢興以來,臣子貴盛,未嘗至此。 夫物盛必衰,自然之理,唯有賢友強輔,庶幾可以保身命,全子孫,安國家。 《書》曰:「歷象日月星辰」,此言仰視天文,俯察地理,觀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變動,參人民謡俗,以製法度,考禍福。 舉措悖逆,咎敗將至,徵兆為之先見。 明君恐懼修正,側身博問,轉禍為福;不可救者,即蓄備以待之,故社稷亡憂。 竊見往者赤黃四塞,地氣大發,動土竭民,天下擾亂之征也。 彗星爭明,庶雄為桀,大寇之引也。 此二者已頗效矣。 城中訛言大水,奔走上城,朝廷驚駭,女孽入宮,此獨未效。 間者重以水泉湧溢,旁宮闕仍出。 月、太白入東井,犯積水,缺天淵。 日數湛于極陽之色。 羽氣乘宮,起風積雲。 又錯以山崩地動,河不用其道。 盛冬雷電,潛龍為孽。 繼以隕星流彗,維、填上見,日蝕有背鄉。 此亦高下易居,洪水之征也。 不憂不改,洪水乃欲蕩滌,流彗乃欲掃除;改之,則有年亡期。 故屬者頗有變改,小貶邪猾,日月光津,時雨氣應,此皇天右漢亡已也,何況致大改之! 宜急博求優隱,拔擢天士,任以大職。 諸B222茸佞諂,抱虛求進,乃用殘賊酷虐聞者,若此之徒,皆嫉善憎忠,壞天文,敗地理,湧躍邪陰,湛溺太陽,為主結怨於民,宜以時廢退,不當得居位。 誠必行之,凶災銷滅,子孫之福不旋日而至。 政治感陰陽,猶鐵炭之低-,見效可信者也。 及諸蓄水連泉,務通利之。 修舊堤防,省池澤稅,以助損邪陰之盛。 案行事,考變易,訛言之效,未嘗不至。 請征韓放,掾周敞、王望可與圖之。 相於是薦尋。 哀帝初即位,召尋待詔黃門,使侍中衛尉傅喜問尋曰:「間者水出地動,日月失度,星辰亂行,災異仍重,極言毋有所諱。 」尋對曰: 陛下聖德,尊天敬地,畏命重民,悼懼變異,不忘疏賤之臣,幸使重臣臨問,愚臣不足以奉明詔。 竊見陛下新即位,開大明,除忌諱,博延名士,靡不併進。 臣尋位卑術淺,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禦府,久污玉堂之署。 比得召見,亡以自效。 復特見延問至誠,自以逢不世出之命,願竭愚心,不敢有所避,庶幾萬分有一可採。 唯棄須臾之間,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經》,揆之聖意,以參天心。 夫變異之來,各應象而至,臣謹條陳所聞。 《易》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夫日者,眾陽之長,輝光所燭,萬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第3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漢書》
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