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飲榮泉。 赤雁集,六紛員,殊翁雜,五采文。 神所見,施祉福,登蓬萊,結無極。 《象載瑜》十八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 赤蛟綏,黃華蓋,露夜零,晝掩。 百君禮,六龍位,勺椒漿,靈已醉。 靈既享,錫吉祥,芒芒極,降嘉觴。 靈殷殷,爛揚光,延壽命,永未央。 杳冥冥,塞六合,澤汪-,輯萬國。 靈——,象輿-,票然逝,旗逶蛇。 禮樂成,靈將歸,托玄德,長無衰。 《赤蛟》十九 其餘巡狩福應之事,不序郊廟,故弗論。 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 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禦,常禦及郊廟皆非雅聲。 然詩樂施于後嗣,猶得有所祖述。 昔殷、周之《雅》、《頌》,乃上本有BA5F、姜原,B43A、稷始生,玄王、公劉、古公、大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乃及成湯、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興,下及輔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屬,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揚。 功德既信美矣,褒揚之聲盈乎天地之間,是以光名著于當世,遺譽垂於無窮也。 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又不協于鐘律,而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于朝廷。 至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能說其義,其弟子宋曄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等考試。 當以為:「漢承秦滅道之後,賴先帝聖德,博受兼聽,修廢官,立大學,河間獻王聘求優隱,修興雅樂以助化。 時,大儒公孫弘、董仲舒等皆以為音中正雅,立之大樂。 春秋鄉射,作於學官,希闊不講。 故自公卿大夫觀聽者,但聞鏗-,不曉其意,而欲以風諭眾庶,其道無由。 是以行之百有餘年,德化至今未成。 今曄等守習孤學,大指歸於興助教化。 衰微之學,興廢在人。 宜領屬雅樂,以繼絶表微。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河間區區,小國-臣,以好學修古,能有所存,民到于今稱之,況于聖主廣被之資,修起舊文,放鄭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以風示海內,揚名後世,誠非小功小美也。 」 事下公卿,以為久遠難分明,當議復寢。 是時,鄭聲尤甚。 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于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瀅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 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之聲興。 夫奢泰則下不孫而國貧,文巧則趨末背本者眾,鄭、衛之聲興則瀅闢之化流,而欲黎庶惇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孔子不雲乎?『放鄭聲,鄭聲瀅。 』其罷樂府官。 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郊祭樂人員六十二人,給祠南北郊。 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鼓員十人,邯鄲鼓員二人,騎吹鼓員三人,江南鼓員二人,淮南鼓員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歌鼓員二十四人,楚嚴鼓員一人,梁皇鼓員四人,臨淮鼓員二十五人,茲邡鼓員三人,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古兵法。 外郊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別BB7B員二人,給《盛德》主調F3F8員二人,聽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鐘工、磬工、簫工員各一人,仆射二人主領諸樂人,皆不可罷。 竽工員三人,一人可罷。 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 柱工員二人,一人可罷。 繩弦工員六人,四人可罷。 鄭四會員六十二人,一人給事雅樂,六十一人可罷。 張瑟員八人,七人可罷。 《安世樂》鼓員二十人,十九人可罷。 沛吹鼓員十二人,族歌鼓員二十七人,陳吹鼓員十三人,商樂鼓員十四人,東海鼓員十六人,長樂鼓員十三人,縵樂鼓員十三人,凡鼓八,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前殿房中,不應經法,治竽員五人,楚鼓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四人,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樂。 楚四會員十七人,巴四會員十二人,銚四會員十二人,齊四會員十九人,蔡謳員三人,齊謳員六人,竽、瑟、鐘、磬員五人,皆鄭聲,可罷。 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馬酒,其七十人可罷。 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可領屬大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或鄭、衛之聲,皆可罷。 」奏可。 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陵夷壞於王莽。 今海內更始,民人歸本,戶口歲息,平其刑闢,牧以賢良,至于家給,既庶且富,則須庠序、禮樂之教化矣。 今幸有前聖遺制之威儀,誠可法象而補備之,經紀可因緣而存著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 今大漢繼周,久曠大儀,未有立禮成樂,此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發憤而增嘆也。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津粹,有生之最靈者也。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避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役物以為養,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為貴也。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漢書》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