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著作令史閔湛、郄扌剽性巧佞,為浩信待。 見浩所注《詩》、《論語》、《尚書》、《易》,遂上疏,言馬、鄭、王、賈雖注述《六經》 ,並多疏謬,不如浩之精微。 乞收境內諸書,藏之秘府。 班浩所注,命天下習業。 並求敕浩注《禮傳》,令後生得觀正義。 浩亦表薦湛有著述之才。 既而勸浩刊所撰國史于石,用垂不朽,欲以彰浩直筆之跡。 允聞之,謂著作郎宗欽曰:「閔湛所營,貧寸之間,恐為崔門萬世之禍。 吾徒無類矣。 」 未幾而難作。 初,浩之被收也,允直中書省。 恭宗使東宮侍郎吳延召允,仍留宿宮內。 翌日,恭宗入奏世祖 ,命允驂乘。 至宮門,謂曰:「入當見至尊,吾自導卿。 脫至尊有問,但依吾語。 」 允請曰:「為何等事也?」恭宗曰:「入自知之。 」 既入見帝。 恭宗曰:「中書侍郎高允自在臣宮,同處累年,小心密慎,臣所委悉。 雖與浩同事,然允微賤,制由於浩。 請赦其命。 」 世祖召允,謂曰:「《國書》皆崔浩作不?」允對曰:「《太祖記》,前著作郎鄧淵所撰。 《先帝記》及《今記》,臣與浩同作。 然浩綜務處多,總裁而已。 至于註疏,臣多於浩。 」 世祖大怒曰:「此甚于浩,安有生路!」恭宗曰:「天威嚴重,允是小臣,迷亂失次耳。 臣向備問,皆云浩作。 」 世祖問:「如東宮言不?」允曰:「臣以下才,謬參著作,犯逆天威,罪應滅族,今已分死,不敢虛妄。 殿下以臣侍講日久,哀臣乞命耳。 實不問臣,臣無此言。 臣以實對,不敢迷亂。 」 世祖謂恭宗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難,而能臨死不移,不亦難乎!且對君以實,貞臣也。 如此言,寧失一有罪,宜宥之。 」 允竟得免。 於是召浩前,使人詰浩。 惶惑不能對。 允事事申明,皆有條理。 時世祖怒甚,敕允為詔,自浩已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疑不為,頻詔催切。 允乞更一見,然後為詔。 詔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餘釁,非臣敢知。 直以犯觸,罪不至死。 」 世祖怒,命介士執允。 恭宗拜請。 世祖曰:「無此人忿朕,當有數千口死矣。 」 浩竟族滅,余皆身死。 宗欽臨刑,嘆曰:「高允其殆聖乎!」 恭宗後讓允曰:「人當知機,不知機,學復何益?當爾之時,吾導卿端緒,何故不從人言 ,怒帝如此。 每一念之,使人心悸。 」 允曰:“臣東野凡生,本無宦意。 屬休延之會,應旌弓之舉,釋謁鳳池,仍參麟閣,屍素官榮,妨賢已久。 夫史籍者,帝王之實錄,將來之炯戒,今之所以觀往,後之所以知今。 是以言行舉動,莫不備載,故人君慎焉。 然浩世受殊遇,榮曜當時,孤負聖恩,自貽灰滅。 即浩之跡,時有可論。 浩以蓬蒿之才,荷棟樑之重,在朝無謇諤之節,退私無委蛇之稱,私慾沒其公廉,愛憎蔽其直理,此浩之責也。 至于書朝廷起居之跡,言國家得失之事,此亦為史之大體,未為多違。 然臣與浩實同其事,死生榮辱,義無獨殊。 誠荷殿下大造之慈,違心苟免,非臣之意。 ” 恭宗動容稱嘆。 允後與人言,我不奉東宮導旨者,恐負翟黑子。 恭宗季年,頗親近左右,營立田園,以取其利。 允諫曰:“天地無私,故能覆載;王者無私 ,故能包養。 昔之明王,以至公宰物,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示天下以無私,訓天下以至儉。 故美聲盈溢,千載不衰。 今殿下國之儲貳,四海屬心,言行舉動,萬方所則,而營立私田,畜養鷄犬,乃至販酤市廛阝,與民爭利,議聲流布,不可追掩。 夫天下者,殿下之天下,富有四海,何求而不獲,何欲而弗從?而與販夫販婦競此尺寸。 昔虢之將亡,神乃下降,賜之土田,卒喪其國。 漢之靈帝,不修人君之重,好與宮人列肆販賣,私立府藏,以營小利,卒有顛覆傾亂之禍。 前鑒若此,甚可畏懼。 夫為人君者,必審于擇人。 故稱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商書》云:『無邇小人』。 孔父有云: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矣。 武王愛周、邵、齊、畢,所以王天下。 殷紂愛飛廉、惡來,所以喪其國。 歷觀古今存亡之際,莫不由之。 今東宮誠曰乏人,俊乂不少。 頃來侍禦左右者,恐非在朝之選。 故願殿下少察愚言,斥出佞邪,親近忠良,所在田園,分給貧下,畜產販賣,以時收散。 如此則休聲日至,謗議可除。 ” 恭宗不納。 恭宗之崩也,允久不進見。 後世祖召,允升階歔欷,悲不能止。 世祖流淚,命允使出。 左右莫知其故 ,相謂曰:「高允無何悲泣,令至尊哀傷,何也?」世祖聞之,召而謂曰:「汝不知高允悲乎?」左右曰:「臣等見允無言而泣,陛下為之悲傷,是以竊言耳。 」 世祖曰:「崔浩誅時,允亦應死,東宮苦諫,是以得免。 今無東宮,允見朕因悲耳。 」 第2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魏書 上》
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