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禪山也被稱為華山。 唐代高僧慧褒開始在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後就葬在這裡。 由於這個緣故,以後就把這座山稱作褒禪山。 現在稱作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後埋葬的墓地。 距離慧空禪院東面五里,有個稱作華山洞的地方,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離洞百餘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還能辨認出來。 現在將「華」字讀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錯音了。 華山洞下面平坦而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湧出,到這裡遊覽和題字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說的「前洞」。 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山洞很幽深,走進去感到很寒涼。 詢問這個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山玩水的人也沒有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後洞」,我和四個同遊的人舉着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難,而見到的景色就越奇異。 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來,就說:「不出洞,火把就要燒完了。 」於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來了。 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山玩水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來到這裡並且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 大概再往深處,進去的人就更少了。 這時候,我的力氣還足夠繼續往裡面走,火把也還足夠照明。 出洞以後,有人就責怪那提議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跟着他一起出來,而不能盡情享受遊覽的樂趣。 於是,我頗有感慨。 古代的人在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麼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離近的地方,遊覽的人就很多;道路艱險而又遙遠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 然而世界上奇特壯麗又罕見的自然風景,常常是在艱險遙遠而且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 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有了志向,不隨別人停止前進,但是氣力不足,也不能到達目的地。 既有志向又有氣力,也不隨着別人後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亂的地方,沒有得到外物的輔助,也不能達到目的地。 然而,氣力足夠到達的情況下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而在自己則應感到懊悔。 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達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後悔,難道有誰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的心得。 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書沒有保存下來,使後世的人以訛傳訛而不能明白名稱的真實情況,哪裡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思熟慮和謹慎擇取的原因。 同遊的四個人:廬陵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李國章) 傷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隷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于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第3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385頁